2005年06月16日 来源: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新河南网伊川6月15日电 (方长勋  葛高远)了望工业园区,走进果蔬基地,参观改制企业。麦收时节,我们在农业大县伊川采访,处处可以感受到县域经济发展的脉动。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加快工业化的过程,具体到伊川就是要进一步拉长‘煤电铝’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以工业理念做‘农’字文章”。伊川县委书记娄会峰清醒而自信。

    这个有着73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水利资源、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单靠发传统展农业没有多大出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伊川人靠着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先后投资兴建了 2×1.2 万千瓦的伊川热电厂、 4×12.5万千瓦的第二电厂,年产60 万吨的宝雨山煤矿等一批骨干项目,特别是投资 22 亿元建成投产的 20 万吨电解铝项目和投资 6.8 亿元建成的 12 万吨碳素项目及开工建设的 45 万吨何庄煤矿和 21 万吨大郭沟煤矿,形成具有伊川特色的“煤电铝”一体化工业产业格局,为伊川经济增添了巨大的发展后劲,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能源,能源变财源,财源促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一招棋走对,满盘棋皆活”。伊川县自从确立了“工业立县、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后,近年来喜事连连,捷报频传。先是全县经济实力全省综合排名由1997年的75位上升到2003年底的第18位,六年上升了57个位次。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一个经济强县,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近一年来,伊川县域经济发展仍保持着良好的态势。笔者日前从河南省商务厅获悉:伊川县2004年外贸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列全省35个重点对外开放县之首。另从该县有关部门了解到,2004年伊川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5%,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126万元,比上年增长37.3%,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比上年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47元,比上年增长14.2%…… 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伊川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逐步迈入快车道。

    伊川县域经济何以如此发展之快呢?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该县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一是抱住“西瓜”。2004年,以伊川电力集团为龙头的工业企业克服困难,强化管理,实现了生产、效益的双丰收。电力集团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8%,实现利润4.21亿元,出口创汇1.11亿美元,位居全省工业企业第一。改制后的杜康酒厂、水泥厂、轴承厂等9家原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正轨,全部扭亏为盈。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41.7%,实现销售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16.4%。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上非公有制项目15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9个,超千万元项目23个,营业收入82.7亿元,上缴县内税金1.5亿元。

    二是捡起“芝麻”。在工业强县态势一路看好的形势下,伊川县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经济繁荣,他们深知,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因此,伊川县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伊川“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狠抓农业基础条件改善。仅2004年就投入3024万元,完成水保治理面积23.5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31.57万吨。去年,该县还建成千头肉
牛养殖场3个,百头肉牛养殖场46个,肉牛出栏比上年增长6.5%,实现烟叶特产税678万元,新建蔬菜温棚2010座。累计劳务输出11.9万人,实现劳务输出4.8亿元,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

    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动摇,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成为伊川经济快速发展地的新“亮点”。近年来,伊川县坚持“放手、放开、放活”原则,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金刚砂是伊川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去年,该县金刚砂及其系列产品出口1651万美元,完成洛阳市下达出口任务的110%。借洛阳牡丹花会、广交会、厦交会之际,去年该县还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57个,总投资39.02亿元,合同引进县外境内资金8.62亿元,境外资金3400万美元。为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年外贸出口1.5亿美元,居河南省各县市第一。(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