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19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图/李 勇 文/邓 维

    下了高速路又沿着宽宽的柏油路跑了半天,我们心里一直在嘀咕,这岜山村的村口在哪呀?停车询问,被人家不解地一通数落:还往哪开呀,这儿就是岜山村!怎么,以貌取人,以为山村就一定是破破烂烂?告诉您,四下瞧瞧,这些大企业,这大医院,这大学,这居民新区都是我们的,不像村吧?告诉您,省内和外地,还有外国专家,都喜欢在这工作,为啥?一有实力,二重情分……

    嘿!有意思。马上采访,我们急着要见识见识。

    岜山村是山东淄博市区的一个中等自然村,现有800户、2500口人。过去,由于山村四面山丘阻隔,交通十分闭塞,千余亩山薄地全都靠天吃饭,庄稼十年九不收。1978年全村307户、1035口人,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口粮不过300斤,家家面临温饱问题,是远近闻名的缺水、缺粮、缺钱的“三缺村”。

    沧桑巨变!

    从1981年贷款6万元建成第一座村办企业博山区染织厂起,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滚动发展,在岜山村办企业基础上壮大起来的、现已闻名全国的民营企业万杰集团,已拥有118亿总资产,12000多名职工,是集化纤、钢铁、医疗、教育等多产业并举,综合发展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在山东省21家特大型工业企业、全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全国500强企业名录中均榜上有名。

    穷山村发展成了“富甲一方”的大集团,相关报道与评介已十分丰富。我们最感兴趣的,不是这里的经营规模与产值利润,而是在经历了从贫到富、由弱到强的变迁后,这里的村民还是那种乡里乡亲、相互照应的关系吗?“财大气粗”的岜山村与相邻的村庄关系如何?近几年大批来此就业或就读的外村人、外县人、外省人,岜山给他们是怎样的感受?一句话,在一个劳动关系、分配形式、生活方式都变化巨大的地方,其发展会是和谐的吗?

    我们碰上谁就采访谁,出入车间,突访院校,与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闲谈,向大街上碰到的人随意提问。

    和谐的基础是以诚相待。

    与岜山村同属一区的辛庄村、刁虎村、袁家村贫穷落后,以前岜山村的处境与这几个村差不多,难兄难弟。岜山村走向富裕后,另三个村的乡亲特别羡慕,那里的年轻人以能到岜山的万杰企业中做工为荣。自1994年起,岜山村先后合并了这三个穷山村,首先投资1000万元帮助三村解决了吃水、用电、交通三大难题,继而陆续投资数千万元,帮助三村完成旧村改造,村民全都住上了现代化楼房,劳动力全部进入村企业工作,以企业集团的形式,使三个村的经济条件彻底改观,大家“在一口锅里一块儿吃肉”。

    为啥这样做?在北京初识农民出身的万杰集团领头人孙启玉时,他就动了感情:“农民是什么,是苦苦地伺候土地、巴望过上好日子的人。大家都是苦出身,现在我们有能力领上大伙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一起奔,如果把以前四邻的穷乡亲落下了,心里能落忍吗。再说,共同富裕了,办啥事就容易有共识,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会更好,因为大家利益一致嘛。干大事,得抱团!”

    二访岜山时,在距岜山村不到两公里的平堵沟村,与该村农民李维秀有一番对话:“晒太阳那?”“不,看岜山。”“羡慕?”他瞅了我们一眼,笑了:“你们没吃过苦吧?笑话我看着人家富眼红?岜山带富了辛庄村、刁虎村、袁家村,在我们这一带影响很大,这事要是再扩大些,有多少人心里得热乎乎的!”

    和谐的特征是人气旺、人心齐。

    从村办企业发展起来的万杰集团,现在旗下企业达60多家,总资产达118亿。在这里,许多关键的管理岗位,还包括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等等,全是从外县外市外省聘来的专门人才,来这里就业、就读的人更是地北天南,哪都有。我们问得最多的是“你们为什么到这里来,这里最吸引你们的是什么?”回答中提到最多的是两点,一、这里不像有些地方的民企热衷于家族式作派,这里唯才是举;再,这里重情,在现代化管理中,融入了能感染你的乡情般的关怀。

    三访岜山时,与孙永鸣的接触挺说明问题。孙永鸣,今年30岁,陕西华县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6月到岜山,现任万杰朝阳学校幼教部副院长。大小伙子当幼儿园的头,新鲜。小孙善谈,解疑答惑:“我想在专业上展示自己的价值,我这个岁数要在其它地方担任现在的职务是很难的,这里对我很信任,而且工作氛围、生活氛围很融洽。我,还有从其它地方来的老师,都感到在这干得顺心,因为这里是有劲往一处使,大家都力求让自己的本事为整体事业增砖添瓦。”

    当然,从岜山山村发展到万杰集团,其观念上、机制上、运作上长长短短、沟沟坎坎,可梳理的经验,可吸取的教训,可发扬的长处有不少,也不是说这里的一切都无可挑剔,但“不和谐就不对劲,就不齐心,就难谋大事”的认识是大家的共识。也许这种认识过于朴素,不足以涵盖和谐的全部内容,但这朴素的认识已足以让这里的人们齐心协力谋发展,因为朴素的道理往往最能深入人心!

    4月16日,万杰集团办公楼会议室里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他们是应征“从岜山村到万杰集团创业足迹陈列室”的图片赶来送自家的老照片的。他们都是亲历者、创业者、见证者,有一肚子话要说。

    岜山村人吕赛俊(右二)家的这张30年前专门到县城拍摄的全家福,当时是岜山村家家户户的梦想之一,目的是向外人证明家境尚可。

    今年4月17日,这个现有20口人的大家庭,除了一个孩子在青岛上大学没回来,又热热闹闹地聚在了一起。吕赛俊(右一)的用意很明确:两张照片的对比一目了然,记者,您自己掂量吧。

    住在统一建造的村民住宅大楼中的年轻人,对往昔的岜山村所知甚少。和和美美过日子不就行了吗?老人说不行,得知道来之不易,得珍惜。

    从外地考入万杰医学院的朱宁宁,喜欢这里尊重教育的氛围,喜欢这里友善的人际关系,喜欢这里整洁的现代化设施。

    岜山的孩子们、周边蜂拥来此就读的孩子们,特自豪的是在省、市各类评比中,这里的成绩突出。荣誉感是老老少少爱这一方土地的共同特点。

    从外地来这里务工的庞松芳(右一)面对镜头有些兴奋,说照片她父母能看到就好了,家乡还穷,她要告诉家乡这里就是赶超的目标!

来源:经济日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