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19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冯举高 韩学广 

   
     地处南阳盆地边缘的农业大县————河南省唐河县,近年来粮食生产由于品质提升和转化增值稳步增长,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全县常年粮食总产突破7亿公斤,成为“全国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每年向国家贡献商品粮2亿公斤以上,跻身“全国粮食百强县”前列。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指标评定中,唐河县的农业增加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和肉类产量5个单项指标进入全国百强,其中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36位,在河南省位居第9位,成为豫西南南阳盆地最大的“粮仓”。      

    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每人每天吃掉0.5公斤主食计算,仅唐河县所产的粮食就能供应全国13亿人吃一天加一个早上;如果全国有300多个这样的产粮大县,13亿人的吃饭问题根本不用发愁。那么,这个“大粮仓”是怎样建成的?      

    科技打造品质平台

    从2002年开始,唐河县在桐寨铺镇、上屯镇、黑龙镇、湖阳镇、张店镇、苍台镇6个乡镇建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面积达50万亩;在昝岗、马振抚等乡镇建立了12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城郊、大河屯、王集、毕店等乡镇建立了35万亩脱毒红薯生产基地。统一供种、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机耕机播、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植保服务、统一组织收购,使当地农民年亩均增收300元以上。靠着这些基地的带动,全县农民种植优质粮食作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由于相关配套技术措施的采用,所生产的粮食也格外畅销。昝岗乡在发展1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占地2500亩的“五彩稻”生产基地,生产的“金唐河”富硒香稻叫响全国,成为该乡的一个主打品牌。        唐河县依托中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优势,组建了“金唐河种业集团”公司。一方面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20亩的新品种引试中心,每年完成引试项目10—20项,引试新品种60个以上。另一方面建立稳固的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年产优良品种3000万公斤以上。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良种加工中心,每年精选、加工、包衣、包装种子3000万公斤。在全县20个乡镇均设立了良种服务网点,使全县粮食作物良种化率达到了100%。毕店镇脱毒红薯繁育基地亩均单产“徐薯18”、

    “宁紫1号”等优良种薯4000公斤以上,修建大型薯窖300余个,年储存薯种近900万公斤。每逢红薯育苗季节,这里便车水马龙,种薯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仍供不应求。种子工程让唐河的老百姓见到了真正的实惠。    

    与此同时,唐河县在提高粮食品质方面狠抓了标准化生产。2003年在昝岗、大河屯等5个乡镇成功完成了10万亩无公害水稻产地认定工作,为粮食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积极稳妥地推行“订单农业”,实现预约种植,规定凡连片种植优质专用小麦3000亩以上的,粮食部门在保护价的基础上,加价10%收购,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县粮食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1286户,100亩以上的就有121户。  

    龙头牵出“黄金链条”

    为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粮食生产的多层增值,唐河县从培育龙头企业入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使增收链条愈拉愈长。    

    在产业龙头的培育上,他们以天大粮油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增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全县粮食深加工企业达146家。苍台镇农民侯读峰在该镇建成了日产50吨的面粉加工厂,面粉销往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省区,年创产值600万元以上。去年,他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唐河县最大的精制挂面生产基地,所生产的“傲雪”牌精制挂面俏销18个省区市,成为小麦深加工领域的“排头兵”。像侯读峰这样靠粮食深加工富裕起来的农民企业家全县有462个。      

    为了加快粮食的流通,唐河县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及完善作为突破口,在全县20个乡镇建成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大型专业市场42个,年交易额在10.2亿元以上。      农民经纪人队伍是粮食生产和销售环节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为了鼓励农民自发创办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唐河县采取政府引导、机制推动等办法引导农民加入流通大军,目前全县农民经纪人队伍已达1.7万人,年销售粮食近3亿公斤。      

    稳粮夯实优势产业  

    为了落实好粮食直补政策,唐河县在抽调县乡干部下基层宣讲的基础上,以村组为单位张榜公布每户农民的计税面积、补贴标准和补贴数额,确保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目前,全县已落实直补资金2475万元,粮食直补和减负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开始陆续返乡种优质粮。        唐河县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为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根本性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一个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初步形成。他们还在全县范围内普及推广了微灌、滴灌新技术,在岗丘区打井兴水、实施人工降雨,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仅兴水一项,全县粮食每亩可增收100公斤以上,为农民增收超百元。    正是在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之间架设了联系的“金桥”,唐河县才打造了粮食生产的良性格局。唐河县县委书记韩奎生认为:作为农区的粮食生产大县,必须紧盯市场,以优质高效为突破口,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长粮食产业链条,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民增收的难题。   
 
  
 
                        来源:经济日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