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21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商丘市银河棉业集团公司是商丘最大的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几年来,该集团“公司+棉花专业社+基地+农民”的贸商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壮大,而且年安置劳动就业3000多人,带动12万农户靠棉花发家致富,户均增收580元,其项目被市政府列为“富民工程”。日前,记者走访该市调查得知,这个富民工程与农发行河南省分行采取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棉油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无关联。来自该行的3.13亿元贷款使该公司走上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之路。

     2004年,经银监会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始实施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直接贷款业务。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结合本省实际认为,积极支持粮棉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是解决农民卖粮棉难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途径。河南是粮棉大省,但是省粮棉购销企业由于包袱重,改制不到位等问题,很难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为粮棉收购带来困难,这不仅阻碍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间接导致区域性农民卖粮棉难,降低农民种粮棉积极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及危及国家粮棉安全。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加大了对所辖企业的支持力度,有72家企业进入了支持范围,对全省52家企业发放了7.38亿元的直接贷款和24亿元的加工联营贷款。

    在加大贷款份额的基础上,该行积极探索新的有效贷款形式,以支持企业和农民增收增效。“收购+调销+加工”模式,支持加工企业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收购+基地+加工”模式,支持加工企业从粮食购销企业调入粮油。支持加工企业通过优质小麦种植基地,以订单农业方式,从农民手中收购。“收购+储备+加工”模式,支持加工企业通过与邻近国家储备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储粮轮换时,就地购入并就地加工转化,既降低了加工运输成本,又解决粮源不足的问题。

    以上做法不仅有力推动了当地粮棉产业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益,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而且使龙头企业规模迅速壮大。截至2005年3月,该行直接支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实现利润0.63亿元;联营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亿元,实现利润1.56亿元。在龙头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农民可以分享龙头加工企业的利润,相应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粮食加工企业的壮大,为农民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领域提高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并拉动了交通运输业、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来自漯河的统计显示,仅支持的9家粮食加工企业就吸纳和转化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1.53万人;拉动相关产业的相关收入达3100多万元。  
  
    
                           来源:经济日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