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10日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机遇·开放·创新·统筹·民本

江苏省江阴市县域经济发展经验推介

 

    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对外经济开放区,地处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的几何中心,北枕长江,南临太湖,距上海、南京各150公里左右。江阴已有7000年历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历史上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在江阴黄田港留下了著名的诗篇:“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江阴人杰地灵,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就出生在这里。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0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占全国近千分之一人口的江阴人,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全市有上市公司14家,占全国的百分之一,被证券界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有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46家,位居全国县市第一;有全国最大的精纺面料、软塑包装材料、特种钢制品等8个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有20多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共获得了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教育先进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50多项全国性的先进荣誉。江阴原来是一个农业县,1950年I农业总产值才1亿元,1960年为2亿元,1970年为4亿元,1980年为14亿元,1990年为114亿元,2000年为965亿元,正好是五十年代增1亿,六十年代增2亿,七十年代增10亿,八十年代增100亿,九十年代增800多亿,200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1000亿元。从50年代开始,我市经济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当年人均GDP达到4300美元,达到了小康标准,目前正在大踏步向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对江阴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领导、各界人士都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同时,还受到了新闻界、理论界特别的关心和关注,你们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称之为“江阴现象”。对此,我们深感不安,怕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实际上,“江阴现象”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江阴的成功实践,是江阴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的生动创造。从江阴市委、市政府来说,我们的体会有五条:

  一、机遇,就是敏锐捕捉机遇,及时用好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我市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和苏南地区其他县市一样,我市的乡镇企业萌芽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步于七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提高于九十年代,跨越于新世纪之初。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发展历程,江阴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硬道理,咬住发展不放松,在加快发展中十分注重谋势,始终做到“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牢牢抓住了四次重大发展机遇,从而不失时机地把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一)抢抓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实现了由初创积累到异军突起的跃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县委决定“大办乡镇工业”。这一阶段的发展,资金来源以当时的县、社、队的集体农业积累为主,生产形式以横向联合、加工配套为主;技术力量以上海等地的退休工人为主。1990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已达2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114亿元,出现了工业产值超亿元的村。乡镇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在10多年时间里,实现了由初创积累到异军突起的跃升,成长为我市经济的主体力量,推动全市经济上了个大台阶。

  (二)抢抓开放型经济的机遇,实现了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跃升。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以中央确定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及时提出了“积极呼应、主动服务、承接辐射、加快发展”的方针,积极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大力兴办“三资”企业,不断扩大外贸出口,促进了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199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自营出口突破1亿美元。到2002年,累计合同外资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外贸出口也有了突破性进展,预计今年自营出口可超过15亿美元,同比增长70%以上。依托外向带动,我市在迅速拉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大大加快了经济国际化进程,使我市经济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三)抢抓结构调整的机遇,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态提高的跃升。进入九十年代,经历了以外延扩张为主的高速增长时期,依靠农业原始资本积累起家的江阴工业,在生产规模、技术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始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挑战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我们在抢抓发展开放型经济机遇的同时,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明确提出了“调优、调新、调高、调强”的指导思想,即工艺装备调新、产品结构调优、科技含量调高、企业实力调强。把加快科技进步、培育企业集团、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模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针,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九十年代后期,江阴步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超前思考、科学决策,提出了“三强一提高”的总体要求,即企业强、产业强、综合实力强和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经济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江阴经济的战略转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结构调整,调出了一批行业冠军,调出了一批规模企业,调出了一批上市公司,涌现了一批现代企业家。在九十年代,我市基本完成了企业的改制工作,形成了上市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四)抢抓沿江开发、园区建设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由传统加工业到现代制造业的跃升。步入新世纪,顺应国际资本和产业大举向长三角转移的大趋势,我们抢抓沿江开发、园区建设的机遇,迅速打造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平台,努力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的转变,着力构筑具有临江产业特色的现代制造基地。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全面拉开了沿江开发的战场。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开发建设,一个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的沿江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一批总投资超亿美元的“旗舰型”项目已落户进区,临江产业优势日益凸现,电力、钢铁、石化、包装、汽车、造船、物流等重点产业已初具雏形。

    “世事如棋局,善奕者谋势”。谋势、乘时,贵在知时。回顾江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有一个重要启示:只有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把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普遍性与特殊性紧密结合起来,敏锐地发现机遇,及时地用好机遇,做到顺时应变,未雨绸缪,不失良机,才能推动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二、开放,就是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对于江阴有着历史和未来的传承延绵,江尾海头的江阴有着大江奔向大海、农耕经济融入海洋文明的历史积淀;霞客故里的江阴有着走出家门、跋山涉水、锲而不舍、追求真知的文化积淀;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市情更需要我们解答好以开放换取发展空间、以发展拓展开放空间的时代命题。

    (一)确立开放型理念。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开放是发展的潮流趋势,也是江阴的必然选择。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会催生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同时,先进的开放理念也必定能指导和推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一是以开放的眼界,提升新标杆,确立新定位。我们教育引导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小富即安、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跳出江阴看江阴,面向世界看江阴,放眼未来看江阴,调整参照系,提升新标杆,确定新定位。着力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顽固习惯和“左”的思想禁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冲破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弘扬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进取精神;冲破稳重有余、开拓不足、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势,增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冲破把已有经验凝固化,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僵化思想,倡导敢于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新鲜经验的求索作风;冲破等、靠、要的唯条件论,树立干事业关键在人、事在人为的能动观点;冲破地区、部门狭隘的利益观,形成全局一盘棋、合力求发展的强烈氛围。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江阴每走一步,都得益于思想大解放,得益于解放思想带来的观念更新、工作突破,思想领先一步,工作超前一拍,经济就能上一个大台阶。二是以开放的意识,学习新经验,增创新优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创造未来的主要方法,有比较才能知长短、见优劣、辨方向。九十年代,我们年年赴张家港、昆山等周边县市上门学习、虚心讨教,五下广东、三上山东、辽东学习考察,在与先进的对比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争当全国县域经济的领跑者。近几年,我市的规模集团快速扩张,在国内同行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为了解决骨干企业自我感觉良好、发展缺乏动力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从新千年开始,在每年年初组织全市的重点企业集团赴深圳华为、青岛海尔、四川长虹等国内知名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开阔视野,增强攀强比高、竞相争先的内在动力。三是以开放的胸襟,推进新融合,拓展新境界。经济开放合作的不断推进,推动了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本着合作、双赢的原则,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多年来,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交流中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推动开放的江阴更开放,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我们先后与日本藤冈市、巴西贝洛市、美国河本郡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在沿江开发中,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沿海、沿江、沿河开发的经验,我市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河本郡就他们如何开发利用密西西比河的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进一步开阔了我们沿江开发的思路。经济的融合也带来了用人观念的变革,由乡镇企业起家的江阴经济不但依靠土专家,而且倚重洋专家;不但有农民企业家吴仁宝、田野上的中央空调之王缪双大,也有来自欧洲的钢帘线之王李奔驰,江阴已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现了一方水土用八方人的历史性转变。

    (二)发展开放型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使江阴经济从国内市场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在更加广阔的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一是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同步提升。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批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项目1768个,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有20个,超千万美元项目256个,已有50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大财团在江阴投资兴业。二是对外贸易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同步拓展。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进一步巩固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东、拉美、非洲等富有潜力、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进一步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确保了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今年1—10月,全市已完成自营出口总额 12.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65%。全市已有200多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自营生产企业出口5.54亿美元,连续多年在全省县市中名列第一。精纺呢绒、色织布、灯芯绒、钢帘线、磷酸盐等出口拳头产品出口量在全国位居第一。三是“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同步实施。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源、技术等优势,直接到海外投资办厂,设立营销网络,参与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大胆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兴办境外企业51家,先后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贸代表处和分公司。

    (三)拓展开放领域。加入世贸组织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发展各项事业创造了条件。我们在大力引进国际资本的同时,大胆引进国外的现代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推动城建、旅游、商贸、物流、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我们全面开放了规划、设计和建设市场,重大工程都面向国际招标,南菁中学、市中分别与德国、澳大利亚开展教育交流合作,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进行对口合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积极参与我市的房地产和旅游开发,韩国、日本的银行为我市的外资项目提供银团贷款,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改革、搞建设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大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才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升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四)营造开放环境。环境就是竞争力。近年来,我们以让投资者满意、使投资者增值为标准,按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致力于营造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上来,努力创造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一流投资环境,构筑江阴独特的竞争新优势。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讲法制、讲信誉、讲效率”主题活动、“诚信江阴”活动,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按法律和国际惯例办事的观念,完善各项制度,从思想观念、工作规范、服务方式、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学华西、评机关、优三风 (政风、行风、廉风)”活动,组织纳税人、基层干部、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万人评机关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我市先后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经济纠纷调解中心、行政效能、经济环境监察投诉中心,从各方面征求意见,接受监督。我们还组织全市33个综合经济部门、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代表本部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向全社会公开承诺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的内容措施,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让“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信誉形象”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创新,就是以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区域经济强劲增长的永续动力。我们要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保持优势,就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敢于冲破一切有碍于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一切落后于时代的经验做法,变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创造性工作。

    (一)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坚持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只要符合实际、人民拥护的就允许试、允许改、允许闯,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让创业的环境更加宽松,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进发,让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发展观念上,我们围绕加快富民强市、争当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的目标任务,在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牢固确立争先意识、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责任意识“五种意识”,营造凝心聚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烈氛围。在发展战略上,我们坚持从江阴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沿江开发、外向带动、大集团、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再造江阴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在发展的思路上,积极推动工业经济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从单一的集体经济为主向资本结构的多元化转变“五大转变”,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二)创新科技,全面增强经济竞争能力。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改造提升工业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推动信息资讯、电子商务、技术中介、旅游等新兴三产的发展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一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特别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工艺设计水平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集中力量壮大特种钢铁、金属制品、彩印包装、高档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30%。法尔胜光棒、兴澄合金钢项目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以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为主阵地,依托新材料重点企业,着力培育光电通信、特种金属、有机高分子、软塑包装材料、纺织新材料五大新材料产业群,加快实现新材料产业群向产业基地的转化,使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成为长江下游一条亮丽的“金飘带”。三是重视科技创新源头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加强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留学生创业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国家“863”产业化基地建设,搞好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6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家,各类科研机构和厂办研究所143家,科技人员队伍发展到6万多人,其中中高级人才1万多人。

    (三)创新体制,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运行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保障体系社会化、政府管理间接化。一是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上着眼于提高公有资本控制力、资本效率和资产增值率,有进有退,鼓励外资、非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支持个人创业,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本结构的合理化。通过改制,我市工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2年,乡镇工业实收资本中,镇村集体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外商资本金的比例为31.65%:14.14%:41.76%:12.45%,打破了过去集体资本金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兴办私营企业1万多家,注册资本金达167.95亿元。二是加快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充分发挥重点企业集团资本、品牌、机制、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资本经营,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加速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的集中步伐,加快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呆滞资产,加速资产重组,以少量资本控制大量的生产要素,以名牌品牌控制大量优质资产,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控制现代化大生产,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做特企业,增强加速裂变发展能力。三是加快推进保障体系社会化。进一步强化以政府强制保险为主,商业保险、职工互济、社会救济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四是加快推进政府管理间接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正确定位政府、企业、市场的角色,加快转换政府职能,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步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移,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移,从过去的直接抓企业发展、直接跑银行借债向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移。

    四、统筹,就是不断确立新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竞争能力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发展中,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法,不断汲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筑现代滨江大城市框架。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要打破城乡分割,整合城乡资源,消除城乡差别,全面提高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我们从江阴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按照建设现代滨江大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和“农村集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加速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科教文卫事业一体化,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在沿江开发中,我们紧紧围绕“两园一城”的目标,统一规划,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努女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我们紧紧抓住园区建设的契机,把园区规划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加速了产业、资金、人气、能量的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三集中”和城镇化进程。实践证明,这种“大江阴”城市化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统一实施城乡发展规划,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人 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人的全面发展 又依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使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一是科学理论武装人。我们充分利用市镇两级党校、成教中心和新闻舆论等阵地,采取中心组学习、党校轮训、周末讲座、电视讲课、农村冬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轮训广大党员干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目标激励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二是文明创建提高人。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方略,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从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急入手,先后开展“六爱三评”、“卫生城市文明人”、“诚信江阴”、“双新”、“双禁”、创建文明园区、文明社区、文明街区等系列活动,深化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三是先进文化陶冶人。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出发,坚持虚事实抓、软件硬抓,千方百计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按现代化标准建设了天华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广电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和人民路步行街、中山公园、兴国公园、大桥公园、黄山湖公园等一批市民休闲设施,促进了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我们切实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资源使用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做到控制保护与科学使用相结合,利用和保护好长江岸线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注重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做到规划定方向,项目定土地,投入定面积,切实把好项目审批关、投入产出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防止新的“圈地”运动。根据沿江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年我们又提出了统筹和把握好规划与建设、投入与产出、生产与生态等“十个关系”,在有效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全面推进“绿色江阴”建设,在全市实施生态园区、生态林带、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江边、城边、路边、河边绿化,做好石宕复绿、河道清淤等工作,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强化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提高新上工业项目的环保审批准入门槛,招商引资中污染治理不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招。明确规定每个工业园区都要建好污水处理厂,现已建成15个污水处理厂,同时推行集中供汽,淘汰小锅炉。三是以园区建设为契机,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大规模的园区建设使原来的许多农民进城入镇。我们以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城镇化步伐,对园区建设中拆迁的农民,全部安置进集镇居住小区的公寓房,逐步做到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在提高公共设施等的利用效益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民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善待百姓,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悠悠万事,富民为大”。江阴作为苏南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的富还只是低水平的富,是纵向比出来的富,而且这种富裕程度还很不平衡。虽然人民的平均收入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平均数并不代表大多数,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还有相当部分的群众实际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还有少数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能不能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富民速度,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特别是帮助那些还处在贫困状况下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这是衡量我们实践“三个代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所在。为此,我们从2001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组织实施富民工程,在加快经济发展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加快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富民工程,重点在农村,重头在农民。农民要富裕,关键要增加收入。这几年我们鼓励和扶持农民兴办实业,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辟出民营工业区,从用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养一批创业型市民,在增加这些业主经营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同时,吸纳带动一批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经商从业。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增收渠道致富群众。去年全市共提供就业岗位 2万多个,其中安置大龄失业人员1000多名。今年,新增就业岗位将达4万个,确保每户纯农户家庭有1个劳动力就业。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000元,人均储蓄19000元。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多年来,我们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养老保险制、工资逐月发放制“三项制度”。去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3%,实行“月薪制”率达95.1%。同时,全面落实失业人员失业保障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线“三条保障线”制度,今年我们又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和职工最低工资的标准,并建立了逐年增长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根据园区建设中出现大量被征地农民的新情况,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消除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体制性障碍,为被征地农民编织保障安全网。三是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尽快促使薄弱镇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们在实施富民工程中,把重点放在维护和发展最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上。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两老”致富示范工程,重点扶持300户老党员、老生产队长脱贫致富。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干部群众联系点制度,全市共落实结对挂钩  3762户。我们还鼓励企业家、私营个体业主、种养专业户与贫困户结对扶持,结成“帮扶链”、“致富链”,先富带后富,不富不脱链。同时,大力倡导群众性的互助互济活动,建立慈善基金,去年全市共有1200多户特困家庭得到慈善救助。从2001年9月起,我们还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全市有近80万群众已享受了这一保险,有效防止和减少了农村因病致贫、因前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去年底,我们还拨出专项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587户农村特困户的危房统一翻建改造,今年上半年已全部完成。四是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下决心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善待百姓,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积极为民多办实实在在的看似“小事”的大事。从今年开始,我们花大力气办好农村改水、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和改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等五件实事,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针对群众反映一些党员干部收受礼金礼券的突出问题,我们从前年起下决心进行专项整治,采取了“禁、拒、退、交、查”五条措施,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要敢于说:“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严肃处理了顶风违纪的干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面对新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我们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争当江苏“两个率先”排头兵的宏伟目标,大力弘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努力把江阴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江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

                                [中共江阴市委江阴市人民政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