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5月20日 来源:《时代潮》 作者:阎礼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高平,古称泫氏、长平。这里曾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长期栖息生养之地,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发生之地。悠悠丹河流淌着历史,创造着文明;巍巍太行承载着风雨,见证着巨变。
  高平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无烟煤储量达30多亿吨,是国家确定的重点产煤县(市)之一。但曾几何时,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化程度较低,高平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徘徊状态,成为省内外有名的“农业弱市”和“财政穷市”,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而来,上访告状经常不断,下岗工人隔三差五围攻市委、政府大楼,甚至冲进政府机关的食堂将午饭一抢而光,对外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这一切都被省、晋城市的主要领导急在心上。 
  2001年8月,晋城市委调整了高平党政领导班子。新一届班子从整顿作风入手,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呕心沥血抓经济,聚精会神谋发展,短短三年时间,高平经济走出低谷,摆脱贫穷,财政收入一路飙升,从2000年底的1.6亿元到2004年底突破6亿元大关,达到61518万元,一年净增一个亿,其中2004年净增2.5亿元,财政经济告别了吃不饱饭的历史,开始步入预算内保平衡、预算外搞建设的良性发展轨道。与此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环境的优化,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世界500强之一中化集团、中国500强之一天脊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落户高平。农民的腰包也日渐鼓胀,人均年收入3200多元,而且以百万头生猪为龙头的一批农业调产、增收项目紧锣密鼓,后劲倍增!
  短短的3年,高平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神话! 
  佳音不胫而走。以研究推广城市经济发展而闻名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前往调研,总结出“高平模式”。
  高平,这颗太行明珠成为三晋大地的“亮点”,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频频聚焦。近日,山西省决定将于5月下旬在高平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
  4月23日,本刊记者亦欣然赴高平采访。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10个亿,下一个目标是追赶全国百强县。现在是百舸争流,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所以,必须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更快、更高、更强地谋求发展,否则,就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这番话,是王树新市长下乡回来后与记者在餐桌上所说。语调不高,却掷地有声,从容中透露出令人信服的坚定,深邃的目光里折射出超前的思维。
  “不招商,高平就没有现在的繁荣;不调产,高平就没有明天的腾飞!”
  在高平采访的几天里,最令记者难忘的是该市的党政领导,将中国500强天脊集团招商引资到高平的故事。在一年中,市委书记、市长、分管领导等人就到该集团的总部潞城去了50多次。刚开始,每次都是兴冲冲地去,却又都是灰溜溜地回。得到的答复是“这件事我们要慎重考虑。”当时,一些人气馁了。王市长说:“需要投资将近20亿元的大项目,他们当然要慎重,没有拒绝,就说明高平还是有希望的。”
  其实,他们下如此大的决心去招商还有一个背景。高平原有一家化肥厂,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国的百面红旗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2002年4月份破产,企业有1000多名下岗工人,负债6000多万元,面临两种选择。理想的办法是为企业注入巨资和技术盘活;另一种办法则是将资产变现,把职工工龄买断。为了前者,市领导带人到山东、浙江等地进行考察,综合比较都不理想。时任市委书记鄢科武说:“现在审批一个化肥厂多么难,咱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找一个战略投资企业来盘活。”最后,他们的目光锁定了天脊集团。
  长期的劳累颠簸,累垮了王树新市长。一天夜里,他的胃因累出血,只好连续两个多月在家休养。但就是这样,他仍然召集部下在家里开会研究如何攻关。
  终于,天脊集团的决策层被高平的真诚感动了,答应来“看看。”就这样,天脊集团17亿资金投到高平,世界知名企业中化集团也加盟到项目建设,两者强强联合,组建了天脊中化高平化工有限公司。该项目装置生产规模为36万吨合成氨、4万吨甲醇、60万吨尿素,现正热火朝天地修建厂房、安装设备,今年底投产。年销售收入可达8.3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
  4月24日,天脊中化高平有限公司总经理路安华动情地对记者说“我搞了这么多年企业,还真没见过像高平市政府有这么迫切的招商引资的愿望,尤其有一整套的环境优势,最终感动了我们。”
  这是高平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企业,也是该市在近3年来共引进100亿资金的一个缩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范兆森不用看材料,就能如数家珍地介绍一批有代表性的招商引资的项目:晋丰煤化集团投资10亿元新上的“3652”大化肥项目、太原青龙实业公司投资5.8亿元的120万吨机焦项目、化工公司投资的2亿元新上的30万吨甲醇、云泉乙醇有限公司投资1.2元的10万吨乙醇、山西厦普赛尔集团投资9000万元的10万吨黄梨汁、东山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投资1.27亿元的110万吨水泥技改等一大批项目都在高平落户。这些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投产达效后,将为高平带来150-180亿元的产值和15亿元的利税。这些项目竣工投产后,将逐渐改变煤炭经济“一花独放”、“一枝独秀”的局面,进而形成产业经济的多元发展。用市长王树新的话说,招商与调产是高平的双翼。煤炭资源再丰富,早晚也有挖光那一天,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胆识与气魄,坚决打破黑色(煤炭)思维定势,调整产业结构。
  “高平模式”的重要启示——政府搭高台大台,民营经济唱大戏好戏
  数字是最具说服力的。高平近年来的民营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由三年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占据到“半壁江山”。一些民营企业家感慨地说“我们的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得快,关键在于有一个善决策、给政策、具有战略眼光的党政领导班子,关键在于我们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三年来,市委、政府给民营政策、给民营待遇、给民营支持、给民营服务,先后确立了“以发展为主题,以调产为主线,以工业为主导,以民营为主力”、“民营开道,强大活小,建区办校,上档增效”、“县域经济民营化,混合经济来主打”的发展思路,可以说,三年唱着一个调,就是“政府搭台,民营唱戏”、“政府搭高台,民营唱大戏”、“政府搭高台大台,民营唱大戏好戏”、“政府搭高台大台现代化的台,民营唱大戏好戏国际化的戏”。一时间,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壮大起来。截止目前,高平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4569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财政总收入的5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70%,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再就业的80%,均来自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财政增税、农民增收、就业岗位增多的主要力量。
  民营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有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星火、火炬项目,10个产品得到省部级和国家级的知名品牌认证;
  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民营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地下转地上,使民营企业的触角延伸到化工、食品、服装、学校、旅游、卫生、城建、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
  民营经济的带动效应明显。民营企业带动了改制,带动了招商引资,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式,经验式管理模式,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等等。
  谈起高平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市长王树新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振兴县域经济,追赶全国百强县,希望在民间,出路在民营,潜力在民资,活力在民有,目标在富民。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民营经济,就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我们认为,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导向要求,我们就予以大力支持,并提供优质服务。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拿出财政资金重奖发展民营功臣,目的就是要撑腰壮胆”。所以,民营企业老板们在高平这块土地上得以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法治的核心就是限制公权滥用,必须依法行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经济发展的快慢是一个地方执政水平的重要参数。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认识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大环境,主要是地方政府能否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是至关重要的。市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就是限制公权力滥用,就是要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尤其是行政部门要放权,要走出‘审批经济’的怪圈,要为‘公章旅行’划上休止符,来建设阳光政府、效率政府、亲民政府、法治政府”。
  为防止“暗箱操纵”,高平市采取了三条办法:首先是实行政事公开原则,妨碍市场开发、公平竞争、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取消。该市共清理、取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不应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近百项。其次是凡可以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审批的,对经营性用地实行了收购储备和公开招标拍卖,在全省首家尝试了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对企业改组、联保、兼并、租赁、承包、出售等,通过市场进行了公开交易,杜绝了领导“一言堂”;对建筑工程项目建立了公开招投标制,工程项目投标率达到100%。比如长平东街的延伸工程和亮化绿化工程,通过公开招标,比预计投资节省了600多万元,而且工程质量较高,受到群众广泛称赞。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对市直行政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凡使用财政性资金办理的采购行为,均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深入开展了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对34个市直单位和16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推行了政务公开,118家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公开率达到88%,461个行政村有450个实行了村务公开,实行了权力与市场的分离,有效地减少了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
  “不反哺三农,就建不成和谐社会”;“不反哺三农,就是干部的失职!”
  有人这样评价高平市这届班子:不仅能实干,而且善总结。比如:“一本真经念到底,牢牢记住硬道理”、“天未降雨先备伞,坚定不移抓调产”、“县域经济民营化,混合经济来主打”、“优化环境出实招,强化主体步步高”、“天地之间民为贵,大小衙门为民开”。
  高平更是把反哺三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去年,他们提出“要想奔小康,必须保口粮;要想奔小康,必须搞种养;要想奔小康,必须办工厂;要想奔小康,必须进市场;要想奔小康,必须大开放;要想奔小康,必须城带乡;要想奔小康,必须办学堂;要想奔小康,必须基层强;要想奔小康,必须保健康;要想奔小康,必须稳一方”的十种实践模式,今年又提出“一免三补、换位主辅、走一富二、百矿百园、免费培训、干部进村”六条农民增收之策。从去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连续三年滚动扶持养猪产业,去年全市生猪出栏42万头,目前,该市正与国内某知名的肉制品厂洽谈来高平建分厂,搞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今年他们用于农业的整个补贴达到1400万元,将提高广大农民的种养积极性;用于农民技能培训100万元,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启动实施了“百村”小康建设工程,树立10个宽裕型小康村做样板,建设30个宽裕型小康村。与此同时,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是在本市消化一批,其次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批,再次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拓劳务市场,向外地输出一批。加大对农业项目、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现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车、通讯、  通广播电视。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高平市追赶全国百强县市的步伐正急,鼓点正紧,正如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前途充满着无限生机……


    《时代潮》 (2005年 第九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