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5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

  人民日报厦门5月21日电 记者蒋升阳报道:“它就是我的养老金。”5月21日,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上头亭村60岁的农民杜宗美指着村口即将竣工的4栋通用厂房对记者说。为解决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厦门市规定,新征建设用地预留一定空间给农民用于投资项目,市、区两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予不同比例的启动资金。上头亭村676位农民每人从征地款中拿出1.6万多元,集资参股兴建通用厂房,厂房尚未建好就有十几位客商要求租用。
  上头亭村农民的开心事,源于厦门市近几年出台的利农政策中的一项。目前,厦门岛内发达区的城市化率已达95%以上,但是岛外欠发达区的城市化率不到20%。为实施建设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厦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将广大农村纳入规划范围,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去年在岛外农村地区开工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36.9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45%,是历史上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市委农办副主任吕参军介绍说,厦门追加了对城乡“同发展、共富裕”工程的投入,这一工程从1999年底实施以来,总投资7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2.15亿元,至今已扶持建设农村256个项目,其中大部分是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另有60个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每年可为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创收1600万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1万多个就业机会。从去年起,厦门市、区两级财政投资2.5亿元,计划用两年时间解决50万农民饮用自来水问题。
  厦门重新调整产业布局,把岛外农村40多个工业小区整合成十大工业园区,将岛内十几家大企业分别迁入相关产业区,形成产业集群。工业的迅速增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今年,厦门开始全面实施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技工学校学习两年的制度,让农民的后代有一技之长顺利就业。3年来,厦门8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已有5万多名转为工人。厦门还注重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两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达到5647元。
  今年,厦门市、区两级政府出资,为全市农民购买大病保险,最高赔付金额可达5万元。厦门还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农村平均保障水平达到每人每月135至150元。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2日 第一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