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湖北中部崛起的战略措施,明确提出了“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连续四年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三个加快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了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财政直管、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去年,全省上下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方针政策,扎实工作,克难奋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 |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湖北中部崛起的战略措施,明确提出了“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连续四年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三个加快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了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财政直管、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去年,全省上下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方针政策,扎实工作,克难奋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全省200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态势
1、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77.7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42%,与2001---2003年年均增幅7.64 %相比,提高了5.7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4亿元,同比增长11.93%,与2001---2003年的年均增幅6.89 %相比,提高了5.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1.06亿元,增长11.5%,其中蔡甸、江夏、黄陂、大冶、宜都等16个县(市、区)增幅达20%以上。
2、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县域工业发展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2004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18.8亿元,增长28%,其中江夏、阳新、宜都、兴山等11个县(市、区)增幅达到40%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5%;工业利润增长35%。县域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超过50%,比2001年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40%,比2001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
3、城镇化步伐加快。各地坚持产业兴镇,通过发展工业园区和促进产业聚集,使得小城镇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2年以来,全省县域内每年近26万人向小城镇转移。仙桃、潜江、宜城、赤壁、大冶的城镇化率达到40%,其中大冶市已超过45%。汉川的马口、仙桃的彭场、应城的长江埠、大冶的陈贵、灵乡等一批工业新镇迅速发展。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发展。各地通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2004年底,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6465个,比上年增加528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3839个,比上年增加720个。全省各类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比上年增加80亿元,带动农户560万户,比上年增加37万户。
5、经济外向度提高。2004年,共引进内资426.05亿元,同比增长64.32%;实际利用外资5.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69%,与2001年2.35亿美元比,年均增长34.86%;外贸出口13.37亿美元,与2001年的4.92亿美元比,年均递增 39.55%。
6、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县域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达70%左右。仙桃、汉川、宜都、枝江、大冶、赤壁、鹤峰等县市达80%以上。全省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迅速壮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新阶段。
7、一批强县(市、区)脱颖而出。省委、省政府实施“扩权强县”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一批县(市、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20个扩权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6.67亿元,同比增长12.98%, 占全省县域的42.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8.62亿元,增长8.63%,占县域比重达38.2%。仙桃、潜江、天门、曾都、汉川等5个县(市、区)GDP过100亿元。
二、主要经验
我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的重要成果,也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克难奋进的结果。各地在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初步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
1、坚持不懈地改善发展环境。环境建设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环境建设放在首位, 省直32个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制定了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各市州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大投入,改善发展的硬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形成人人思富的人文环境;加大对“三乱”问题的查处力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以创建“信用县市”为突破口,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去年,为缓解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省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20个扩权县市建立担保机构,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各地也分别集中财力,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全省已建立95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4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0多亿元。目前,在全省上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氛围已经形成,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良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基本形成。
2、坚持不懈地以工业化为主导。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和基础。全省各地把“工业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和强县富县之路。黄冈市明确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京山县把“兴工富县”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夷陵区提出“工业主导发展、项目带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环境推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从全省面上看,“工业兴县(市)”的指导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汉川市去年新上项目112个,大冶市新上项目195个,咸安区新上项目143个。通城这个较为偏僻的山区县,去年新上项目124个,总投资达3.9亿元。各县市都有一大批新的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有的项目科技含量较高。与此同时,各地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的聚集,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培育精品名牌的力度,努力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工业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提升了县域工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8%,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5%,工业利润增长35%,县域规模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36.4%,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占县域GDP的比重三年来提高了2个百分点,县域工业所占经济的份额约为40%。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一大批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些县(市、区)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
3、坚持不懈地发展民营经济。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县域经济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本取向的指导方针,专门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宽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域,表彰了一批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县(市)。各地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各地在推进民营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民营化进程。仙桃、大冶、汉川、宜都、枝江、京山、当阳等地改制面达90%以上。一大批停产、半停产企业起死回生,资产存量盘活。宜城市还对全市16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革,已有14家实行社会化经营。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增投入的主体。三是激活民间资本,促进个体私营企业大发展。近年来,全省各地降低注册门槛,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手续,放开经营范围,大力实施“创业工程”,以创业促就业,全省民营经济从整体上进入快速发展、快速提高的新阶段。全省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10.4万户,其中当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9万家,注册资本金达18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596家,资本金达479.49亿元,增长27%。全省民营经济占二、三产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4%,县域民营经济所占比重预计达70%左右,仙桃、汉川、宜都、枝江、大冶、赤壁、鹤峰等地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达80%以上。目前,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4、坚持不懈地完善县域行政管理体制。2003年以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扩权强县的政策,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了县域社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在全省选择了经济基础较好的20个县(市)为扩权县(市),下放了23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省对县实行项目直达、信息直达、资金直达的管理方式,促进了扩权县(市)的快速发展。二是实行了省对县财政直管的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省财政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受到县市的普遍欢迎。三是实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对县市工商四税新增省级和市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给县(市),有效地缓解了县级财政困难,极大地增强和调动了县(市)理财增收的积极性。四是各地积极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咸安区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及民办教师进行改革分流,减少财政供养人员1584人,财政供养系数由2.11%下降到1.77%。以上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扩大了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提高了行政效率,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增强了县(市、区)管理社会事务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5、坚持不懈地抓招商引资。各地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的效果,使招商引资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04年,76个县(市、区)招商引资4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32%,其中引进外资5.74亿美元,增长52.69%。仙桃市近年来引进民营企业781家,引进企业占全市民营企业总数的58%。江夏区近年来引进投资过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4个,投资额达50亿元。钟祥市去年招商引资项目260个,已上项目174个,到位资金5.07亿元。通城县通过“回归工程”,引进在外经商人员324人回乡创业,创办企业176个,引回资金4.1亿元,回归经济成为该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招商引资促进了全省的对外开放,2004年县域外贸出口12.37亿美元,增长13.99%,郧县、竹山、枝江、南漳、东宝等县(市、区)成倍增长。
6、坚持不懈地发展特色板块经济。特色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各地以资源、骨干企业、品牌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推进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企业向园区聚集、主导产业向产业配套和产业链接方向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如仙桃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武穴成为全国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还有京山轻工机械、安陆粮食机械,在全国均占有一定份额。
各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省与农民建立一定联结关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834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组织2824个,省级龙头企业达10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2家。枝江市近几年来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投资总额14.2亿元,已完成投资7.7亿元,形成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建设与其配套的农产品基地142万亩。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网络农户6.9万户。一些县市还形成了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板块经济,增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陕西省: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分析
2019年,是陕西省县域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一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煤炭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和环保整治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 【详细】
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式公布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水利部关于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的通知 【详细】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云南召开 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月4日在云南怒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尽锐出战、攻 【详细】
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近日,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意见将通过12个方面57项具体政策措施,开展“普惠强基、政策扩容、精准富民、融合提质、化险畅通”五大服务工程,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详细】
[江西]红土地里酿甜蜜——江西安远红蜜薯产业发展的故事
瓜果飘香时节,香港客商陈国栋踏上了去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订货的旅途,今年他准备订购30万斤红蜜薯。“我从商七年,之前没听过安远有红蜜薯,一直以来都是在福建那边订货。去年在推介会上试着订了5万斤红蜜薯,回去后被一抢而空,顾客反映特别好,想再订时已经没货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