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04日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三农”工作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新农村

    ———在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黄镇东(2005年5月30日)

 

同志们: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相继召开了五次全委会,对关系重庆改革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着力解决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途径、根本动力、产业基础和领导保障等问题,科学把握了全市工作的正确方向,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是在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构建和谐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着力解决发展的薄弱环节问题。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分析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加强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四个问题。

    一、坚持“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正确分析农业农村形势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党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随着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过1000美元,也初步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特殊直辖市,做好新阶段的“三农”工作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切实把握特殊市情,积极顺应历史趋势,正确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形势,增强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直辖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良好势头。直辖八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突出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产品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4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978亿元,是1996年的1.83倍;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二是“三百工程”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了43.5%。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和90%左右的行政村通公路,解决了3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农村通讯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四是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基本确立。农村税费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五是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成建制整体越温达标。2000年我市圆满完成了农村“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目前下降到65.3万人,开发式扶贫顺利推进。六是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两基”、“普实”任务基本完成,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七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1479元提高到2535元,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八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三级联创”取得成效,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顺利推进,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业务水平和带民致富本领不断提高。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大力扶持“三农”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们要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农村仍然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农业仍然是弱质的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的群体,“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集中体现在五个“较低”上: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3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998年的3.18∶1拉大到3.64∶1,大大高于全国3.21∶1的平均水平。全市还有65万多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不到637元,农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教育机会和公共品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排在全国倒数第三位,金融、科技等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主要农产品单产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大型龙头企业发展不够,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三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然较低。农业仍然以传统的粮猪型结构为主,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仍然较低。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民因天灾人祸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农村人口性别比失衡,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缺乏。五是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较低。一些地方农村面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资源开发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压力很大。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虽然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虽然农业投入增长较多,但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并没有有效突破;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根本缓解;虽然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长期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彻底消除;虽然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农”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三农”问题成为制约重庆加快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不能得到尽快扭转,将不仅影响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还将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战略意图的实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工作在我市改革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保持清醒头脑,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三,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深刻变化,迎来了重大机遇。当前,“三农”工作的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发生了可喜变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良好的时机和条件。从全国宏观环境看,中央明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业农村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在宏观调控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强的环节。这些举措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涵盖面之广、操作性之强,是多年来少有的,也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和广大农民多年所期盼的,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重大机遇。从重庆发展水平看,通过直辖八年来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去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一产业比重仅占经济总量的16%,城镇化率已达到43.5%,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从全市工作大局看,我市整体发展已开始进入加强薄弱环节、破解“三农”难题、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阶段。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峡百万移民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谋划和加强“三农”工作。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新阶段的新变化,抓住难得机遇,利用有利条件,推动我市农业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

    面对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特殊市情,面对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时代要求,面对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新阶段“三农”的地位和作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重庆“三农”工作的矛盾和困难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特殊,当前“三农”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实的功夫,大力加强新阶段“三农”工作,努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励精图治,努力奋斗,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必将变成壮丽现实,展现出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景象。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相一致,全市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三阶段目标”分步推进。第一阶段到2007年,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初见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0%;第二阶段到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40%;第三阶段到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大幅度提高,跟上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全市新农村建设要围绕农村“三化”整体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经过十五年左右的努力,使农村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率大幅度上升,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全市确立起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达到工业与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一体繁荣,确保城乡居民共同过上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

    与重庆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相一致,全市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三大经济发展区”协调推进。都市发达经济圈,要保持领先发展的优势,紧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步伐,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渝西经济走廊,要发挥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紧跟我国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度;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跟上全国农村发展步伐,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三大经济发展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目标催人奋进,发展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加强统筹协调,搞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和要求推进新阶段“三农”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正确把握重庆“三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第一,始终坚持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起长效机制。必须努力做好农业内部这篇大文章,夯实农民稳定增收的基础;必须努力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政策性障碍,促进支农促农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努力缓解城乡分割、农民待遇不公等体制性矛盾,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

    第二,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农民“休养生息”,是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思想。必须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坚持不懈地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藏富于民、让利于农,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充分激发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第三,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深入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切实把农业农村经济放到全市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构建和谐重庆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第四,始终坚持把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必须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确定农村工作目标、制定农村改革方案、出台农村政策措施时,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坚决维护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方面的各种权益,着力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各种侵犯和损害农民权益的行为;高度关注农村困难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扶助体系;充分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五,始终坚持“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农”的全市农村工作基本思路。直辖以来我市在探索特殊行政体制构架下加强“三农”工作的实践中,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逐步形成了“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农”的农村工作基本思路。“三百”工程紧扣“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通过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纽带,共同作用于农村“三化”。其中,“百万工程”侧重于农业和农产品结构调整,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百镇工程”侧重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村工业化;“百劳工程”侧重于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注重在农业农村外部拓展就业和增收空间,通过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城镇化。三者各有侧重,互相支撑,相互促进,构成我市农村工作的有机整体。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必须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农”的农村工作基本思路,把全市“三农”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开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三农”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三农”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在新阶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三农”工作,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更多,工作的要求更高。我们既要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又要针对薄弱环节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问题;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基本做法,又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拓展和深化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必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平台。交通通讯不畅、水利建设落后和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几大“瓶颈”。必须加快推进行政村公路“通达工程”和乡镇连接公路“通畅工程”建设,争取到2010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乡镇和行政村公路油化硬化比例分别达到95%和40%,努力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进一步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老少边穷地区“通讯信号覆盖工程”,提高通讯质量和电视电话普及率,实现农村通讯全覆盖。不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泽渝工程”,切实加快渝西地区提灌设施的建设进度,认真搞好水库、堤防、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病险水库、水毁工程整治和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基本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灌溉安全和水生态安全。扎实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三峡库区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和库区水环境治理,实施以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切实加强“六大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市农业受土地资源匮乏、自然条件差、科技支撑能力弱、物质装备水平低、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综合生产能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加强“六大能力”建设。在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方面,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提高耕地质量;深入挖掘林地、草原、水面、生物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宽农业增产增效的空间。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能力建设方面,要整合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快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动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农技推广与服务,实施好“十百千科技人才下农村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工程,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真正做到人员到户、成果到田、技术到人。在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方面,要抓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区县建设,完善农机服务机制,推广以机耕机收为重点的机械化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合理调控农资价格,保证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行为。在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抓好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务农农民技能培训、乡镇企业岗位培训和后备劳动力素质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方面,要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发挥城市市场和流通主体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布局合理、规范有序、各具特色、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延伸和扩展农产品“绿色通道”,多渠道拓展农产品流通空间;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程度,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动植物保护和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工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积极整合农业生产资源,不断拓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采取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联合经营等方式,着力盘活现有的农业设施、装备、科技等存量资源,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坚持统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努力提高建设和使用实效。实行大公司、大集团运作模式,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激活资源、开拓市场,充分发挥规模化、集约化效应。配套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和市场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等各项建设,实现整体联动、协调推进,促进各种要素产生出最大的集合效应。

    (二)以实施“三百工程”为载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施“三百工程”,既是我市农村工作的基本抓手,又是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必须继续深入实施,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扶持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重点产业,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办好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瘦肉型生猪、优质柑橘、中药材和优质粮油等一批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榨菜、茶叶、笋竹、草食牲畜、蚕桑等特色产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好带动作用。支持企业把第一车间办到农村,合理开发农村能源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深入推进“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百镇工程”的核心是产业立镇、经济强镇。要着眼于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改革和调整,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向小集镇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繁荣城镇二、三产业,尽快形成产业支撑,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镇环境培育,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充分发挥城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城镇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的优势,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充分发挥城镇社会力量的支农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从而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良性互动。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城镇产业空虚问题,认真实施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库区产业层次,推动库区经济结构重建。

    深入推进“百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快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要抓住培训和组织两个关键环节,多途径、多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在转移途径上,要突出抓好“四个一批”,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直接转移一批,努力繁荣小城镇就近吸纳一批,不断优化服务吸引进城务工消化一批,积极创造条件向市外输送一批。在转移形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城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农民在城镇就业创造条件,努力让农民最终实现向城市居民的根本转变,切实减轻农村的人口承载压力。要注重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探索保障农民工生产生活权益的办法,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和管理,着力优化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进城致富农民回乡创业。

    (三)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关键,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促农政策

    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积极顺应“两个趋向”的发展大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我们必须在全面落实已有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完善和强化支农促农新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扭转“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倾向,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长期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坚决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决执行承包期30年不变的规定,坚决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护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既不能随意收回他们的承包地,也要有效防止土地撂荒;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和集约土地,大胆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健全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土地纠纷仲裁,依法解决土地承包和流转中的各种问题。

    坚定不移落实好最有力最直接的支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不打折不走样。近年来,中央和市里出台了若干支农惠农促农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要认真贯彻《农业法》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整理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培训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真正使各项政策不缩水、各项资金不流失。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针对我市农业农村投入缺口较大、欠账较多的实际,积极探索扶持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市里决定,农业税全免后市级财政安排用于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资金,待中央转移支付到位后,仍继续专项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从明年起到2010年,采取收支两条线、先征后返方式对金融机构县以下“三农”贷款增量部分的营业税按50%返还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地区。这是两条“含金量”较高的政策,务必落到实处,发挥好政策效应。

    (四)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在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解决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要靠改革。要尽快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并注重改革的配套性和整体性。要以农业农村的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新空间,增添新动力。

    深入实施各项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从今年起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乡镇机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等各项配套改革,妥善解决乡村债务等问题,建立健全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必要经费投入等保障制度,理顺并构建起农村新的行政、经济、社会管理关系。

    稳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作用;引导政策性银行完善职能,创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创造条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加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要求,对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农民信赖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

    完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推进“两社两化”,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快发展以种养业、运输业、加工业、流通业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合作社、综合服务社、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要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逐步消除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努力扩大农业农村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参与农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开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及国外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要抓住对台湾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开放水平。

    (五)以构建和谐重庆为着眼点,推动农村文明进步

    加快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庆农村面广人多,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在农村。必须切实着眼于构建和谐重庆的战略全局,加快推动农村的文明进步。

    繁荣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西部助学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和“光彩事业”等为载体推动捐资助学,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着力建设乡镇卫生院(所),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完善农村疫情监测机制,构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农村医疗人员的培养提高,不断改善农村基本医疗条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方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确保农村社会政治稳定。要大力健全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八步工作法”,全面落实农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促进农民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加强法制宣传和党风廉政教育,强化农民法纪意识,提高基层干部依纪依法办事、依纪依法行政的能力。广泛开展创建“平安村社”、“和谐乡镇”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和各种非法传教活动,防止宗族和黑恶势力抬头,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机制,认真处理和化解因土地、住房、邻里关系等引起的群众纠纷,促进农村的长治久安。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争做新时期新农民,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村民”、“致富能手”、“美德在农家”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得到提高、获得实惠。认真抓好诚信文明、社会公德、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积极推进城乡共建、以城带乡和连片创建,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目前,我市还有部分农民群众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果这部分群众的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就难以实现和谐发展。要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继续突出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化扶持三个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本素质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贫力度,继续搞好集团式扶贫,稳妥推进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易地搬迁扶贫,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切实关心失地农民、受灾群众和库区农村移民的生产生活,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为贫困群众解除后顾之忧。扎实抓好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搞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认真解决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农村工作水平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我们要积极适应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进一步探索在特殊的直辖市体制下加强“三农”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紧紧抓住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坚持自始至终注重实效,既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又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从广大农民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和好事做起,从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抓起,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三农”,感情上热爱“三农”,作风上贴近“三农”,工作上服务“三农”,坚持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先进性教育的实效,检验我们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一,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县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做好“三农”工作上来,进一步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负责人保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农”工作领导体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各级农口部门机构改革,健全和完善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管理体系;认真总结经验和探索新的路子,健全和完善按“三大经济发展区”、“四大工作板块”分类指导农村工作的领导机制;加大市与区县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大胆启用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熟悉农村工作、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岗位;科学制定“三农”目标考核体系,把“三农”工作业绩作为考核和任用区县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区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确保“三农”工作的领导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第二,转变职能和作风,加快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随着我市全部免征农业税、镇乡行政建制调整、农村其他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乡镇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乡镇政府尽快从过去“催粮收款”、直接指挥生产转到落实政策、增强公共服务上来。要着眼于构建乡镇公共服务体系的总目标,优化乡镇政府组织结构,合理确定政府职能,科学设置办事机构,确保乡镇工作正常运转、力度不减;认真总结推广乡镇机构改革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八步工作法”,加快推进乡镇政府办事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化解乡镇历史债务,轻装前进;要大力加强乡镇行政能力建设和政风建设,着力增强乡镇干部贯彻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的本领,推进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积极引导乡镇干部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他们切实转变作风,关心、爱护、支持他们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打牢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市村级组织较为突出地存在着组织松散、后继乏人,以及物质条件薄弱、工作方法不适应等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要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继续全面推进以素质强村、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制度建村为主要内容的“四村”建设,加快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加快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改善村级组织物质条件。按照“双培、双带”的要求,采用“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集中选调等方式,依靠群众、发扬民主,选拔合适人选充实村级组织。加强对乡村两级干部的培训,提高对农村工作的管理水平,为村级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实行村干部报酬与工作实绩挂钩,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村级干部,增强广大村级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要加强农村民兵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民兵在搞好农业生产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群众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做工作,运用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做工作,真心实意依靠农民群众做工作,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善于激发和依靠农民群众发挥自身力量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运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建设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第五,全党全社会动员,形成推进“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是全市上下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市委的部署上来,恪尽职守,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共同把“三农”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各级农业综合部门和相关涉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任,主动掌握和及时解决“三农”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周全细致的服务。各区县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县,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立足自身实际,扎实做好工作,努力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群众满意的新成绩。各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到关心“三农”、服务“三农”的具体实践中去。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三农”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宣传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农民,在全社会营造起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农民的浓厚氛围,共同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同志们,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全局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新阶段“三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的战略全局,事关富民兴渝的长远大计,事关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