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缘何跻身全省“十强”
——龙南县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纪事
生文 赖蓉 伟雄 记者李金活
在我省的版图上,“龙南”只是位于赣粤交界处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边际山区小县,并不引人注目。但就是这个小县,却分别跻身2004年度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开放型经济强县行列。“龙南经验”因此声名远扬,全国数百个县(市、区)包括地级市派团到龙南参观“取经”。近日,记者来到龙南县城乡采访,试图寻找出龙南加快发展的缘由。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地方的崛起,科学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而思路成败的关键又是找到怎样的突破口
2002年前,龙南县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并不强。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龙南确立了新思路: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大力招商兴工,推动工业强县;实施“三带一园”,促进农业稳县;做大做美城市,创优环境兴县;壮大民营经济,激活民资富县;发展商贸旅游、繁荣“三产”活县。
思路既出,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要实现龙南的快速发展,惟有借助外力,大力发展工业,主攻开放型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县委书记曹爱群告诉记者。因此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本地优势互补的关系,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招商方式上,要主攻园区、节会和委托、网上招商,大胆探索BT招商、转让经营权、股份重组并购等新型招商模式。在招商方法上,要突出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开展零土地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锁定大集团大项目。与此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安商”的理念。目前,该县拥有了全省首家安商服务中心,成立了外商投资者协会、开发区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投资2亿元的金塘物流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全国惟一的县处级南昌海关龙南办事处正待开关,检验检疫机构的建设也筹备完成。
在此基础上,该县积极引进纺织制衣、电子五金塑胶玩具、矿产品深加工和应用、食品药品等劳动密集型、生态环保型、高新技术型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群快速形成。到今年3月止,龙南已引进外引内联企业500多家。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45.73%,三产比重调整为27.6∶46.8∶25.6,工业成为了全县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
该县严格按照省级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对进园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仅2004年,该县就对13家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污染、高耗能的地条钢企业全部予以关闭。同时把集约用地放在首位。建立工业项目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园区土地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对土地利用率低,不符合入园条件的企业用地进行清理。占地20亩的本正电子有限公司只建有一幢厂房,闲置土地较多,该县依法重新进行整合,划出8亩土地做陆运口岸查验场,并把闲置的厂房有偿租赁给荣华手袋厂使用,使每寸土地都生金。
“跳出龙南看龙南”。站在发展的高岗上,龙南人觉得不能做“井底之蛙”,于是催生了更高的目标
近两年来,龙南的发展的确加快了,因此有些干部认为,有这样的成绩差不多了,滋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对此,县领导经常告诫干部,“要跳出龙南看龙南”、“要跳出全省看龙南”,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龙南干部群众迅速投入到实施市委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实践中。
龙南要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就必须做大经济总量,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基于这一认识,该县除强工兴县外,在农业经济方面,实施“三带一园”,着力扶持蔬菜、果业、花卉、蚕桑等四大外向型支柱产业;在旅游方面,依托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关西围,做优“生态牌”,唱响“客家牌”;同时,做大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生型经济,使之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
城市既是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集聚人口的重要载体。基于此,龙南按次中心城市的规模和要求,对城区2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详细规划。启动了龙翔大道、龙翔广场、滨江广场等13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启动了金水大道、渥江两岸改造等旧城改造工程;启动了一批城市重点配套设施的建设。短短两年,城市面积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万增加到10万,次中心城市雏形已经显现。
要加快人口集聚,需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支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与长珠闽尤其是珠三角对接互动的政策藩篱。于是,他们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在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口岸服务、社会保障等体系建设方面争创优势。整合市里下放的99项行政管理权限,大刀阔斧削减行政审批项目300多项,使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与珠三角“无缝”对接的平台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加快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省第一条由招商引资形式,吸引5亿元投入建成的105国道里仁至中村坳一级公路已竣工通车,横黄线二级公路等一批县乡公路建成通车……全县骨干交通线演变成了“网络状”,高等级公路出口增至6个。出省的“大通道”全部打通,融入了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
统筹城乡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的新龙南
一个边远山区小县,为什么能够迈入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路子?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县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
从2004年起,该县在农村广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提出了100%的村小组要开展“三清三改”、100%的村要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100%的农户和农民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目标。一方面引导组织农民“三清三改”,在经费上做到财政补助、包乡单位支持、村集体出资、村民筹资“四条腿走路”。其中县财政对经济较落后村的补助每村就达3万多元,对通村水泥路建设还给予每公里7万元的补助;另一方面,引导鼓励农民建新房。在首期规划建设的22个农民新村中,对进村建房的农户,每户给予1500元的补助。这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短短一年,全县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200万元,21%的农户改建或新建了房屋,80%的村小组开展了“三清三改”,88%的村通了水泥公路。
同时,积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培育新农民。该县决定从去年起,由县财政每年安排7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培训农民。整合社会各种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去年,培训农民达2.7万人。“农民知识化工程”的实施,还使全县2万多农民掌握了种养技术,他们在全县72个各类专业协会的带领下,重点发展以脐橙、蚕桑、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新产业,促使全县农业弱、小、散状态日益改变,支柱型农业快速崛起。
科学准确的发展定位,使龙南再一次抓住了发展的新机遇。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与城市媲美的新型农村……龙南的变化深刻证明着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2004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17.8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财政总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26.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0元,同比增长15%。今年前两月这些指标又分别比上年增长12%以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陕西省: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分析
2019年,是陕西省县域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一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煤炭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和环保整治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 【详细】
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式公布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水利部关于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的通知 【详细】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云南召开 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月4日在云南怒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尽锐出战、攻 【详细】
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近日,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意见将通过12个方面57项具体政策措施,开展“普惠强基、政策扩容、精准富民、融合提质、化险畅通”五大服务工程,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详细】
[江西]红土地里酿甜蜜——江西安远红蜜薯产业发展的故事
瓜果飘香时节,香港客商陈国栋踏上了去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订货的旅途,今年他准备订购30万斤红蜜薯。“我从商七年,之前没听过安远有红蜜薯,一直以来都是在福建那边订货。去年在推介会上试着订了5万斤红蜜薯,回去后被一抢而空,顾客反映特别好,想再订时已经没货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