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竞坤 周泽红 刘桂栋
自2001年提出建设“钢铁迁安、中等城市”的口号以来,迁安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经济实力2002、2003连续两年位列河北省县级30强之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达到全国第53位。
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迁安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跳出“三农”解决“三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伴随着“钢铁迁安、中等城市”建设的脚步,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正在迁安广大农村广泛展开,迁安农民彻底结束了“种地要交‘租’、出门走土路、年老无保障、药费自己付”的历史,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构筑……
伴随着“钢铁迁安、中等城市”建设的脚步,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在迁安广大农村广泛展开,全面推开文明生态村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征农业税、村村通油路、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旧房改造、乡镇医院改造等一大批惠民实事相继实施,迁安农民彻底结束了“种地要交‘租’、出门走土路、年老无保障、药费自己付”的历史,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构筑。
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以工促农,以工补农
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迁安近年来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在这一形势下,如何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是迁安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始终思考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取代,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都无法代替农业,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实施“投、免、补、转”,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自1996年以来,迁安市已连续八年每年安排支农资金1000万元。随着投入资金的不断加大,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倾心发展成为迁安市委、市政府不懈的追求。近10年来,迁安市一直把农民人均直接负担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以内,并且认真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市农村人均负担从改革前的115.35元下降到48.83元,人均减负66.52元,人均减负水平为56.9%。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迁安市迅速做出了农业税由财政代缴的决定,在河北首开先河,迁安农民率先实现了“零赋税”。仅此一项,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2780万元。
在农业税由财政代缴财政减收以及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资金投入较大的情况下,市财政对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以及农村干部工资、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义务兵家属优抚费等给予优先安排,在2004年支付4529.56万元基础上,2005年又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014万元。
外部“供血”固然重要,内部“造血”同样势在必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迁安市深入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激发农业内部活力。围绕发展城郊型农业和大中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大力实施“菜篮子、苗木、花卉、绿色食品”四大工程。2001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投资20.6亿元,实施110个农业重点项目,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以城带乡,城乡联动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迁安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建设城市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只有农村城市化,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才是真正实现了城市化。
迁安市紧握“全国县(市)域村镇城市化试点市”和河北省唯一的“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市”的机遇,按照“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村”的发展层次,努力构筑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体系。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园、广场、商贸街、绿色校园、绿色企业、住宅小区一个个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文明生态社区相继形成,城镇空间结构和资源布局不断优化,生产要素快速向乡镇聚集,一座座小城镇正在成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四通八达的城乡交通网络。迁安市按照“国省道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畅通化”的思路,努力建设各镇乡到城区、大型企业到交通主干道的半小时交通圈。一个以市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以市乡村地方道路为脉络,货畅其流、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而在农村,公路建设也不断掀起新高潮,仅2004年,迁安就投资4318万元完成村村通工程245.2公里,涉及129个行政村,从而使全市乡村油路通车里程达到1666.9公里,涉及497个行政村,占全市534个行政村的93%,村通油路率达93%。2005年底全市将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
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迁安市实施了城乡公共设施对接联通,以实现城乡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在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为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配置先进设备仪器,使75%的村卫生所达到甲级标准的基础上,2005年又投资2000万元,启动利用国债资金改造乡镇卫生院项目,对14所中心卫生院进行改造,所有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使广大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
此外,先后投资6450万元,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建设和农村教育投入;投入资金743万元,下大力气解决了167个村8.7万户农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150多个村通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6万多户,到2006年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市区与各镇乡之间已经建成光纤宽带通讯网络,农村电话拥有量达到106513部,普及率达到每百农民18.49部。
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文明新风吹遍迁安大地
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农民最大的梦想。2003年以来,迁安市把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在2003年启动首批55个村试点基础上,贯彻落实河北省委白克明书记对迁安提出的“迁安要走在全国最前列”的要求,按照“全面推进、重点推进、整乡镇推进、有特色推进”的思路,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院街净化”为重点,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全面展开。
结合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村建设,迁安深入开展“三下乡”、“三讲(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一改(改陋习)一树(树新风)”、“十星文明家庭评比”、“美德在农家”等系列活动,农民科学文明新风尚正在逐步树立,广大农民落后的生活习惯逐步改变,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来。村民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有一种自豪感,一种文明向上的风气油然而生。广大农民学文化、用科技、比致富的风气日益浓厚,正在享受着一种文明的生活。到2006年一个“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农民后顾无忧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农村、农民是难点,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让农民感到踏实,才是真正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保障事业发展。
“就医、养老”之难使农民多年来一直饱尝生活的艰辛,迁安市委、市政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把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看作一项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肩负在身。
为此,迁安积极抢抓被列为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机遇,广泛发动,强力推进。到目前,共筹集资金1899万元,全市参保农民54.2万人,参保率达95%。同时不断完善便民措施,降低了起付点,提高了补偿比例,实行了出院即报制度。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35.2万人得到补偿,支付补偿金1561.9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
按照“政府拿一点,村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原则,迁安市在河北省率先启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市四大班子领导轻车简从,访贫问苦,带头分包老区村,联系困难党员;全面实行农村贫困人口低保制度,实现了应保尽保;实行“一助一扶贫济困”活动,组织720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720户农村贫困户结对子,送温暖,解难题,找出路,力争早日使他们脱贫致富。
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解决农民就业也是最大的社会保障。迁安市坚持保障和就业两手抓,明确提出到2007年实现全市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个从事非农产业的目标,并抓住被列为“全国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试点县(市)”的机遇,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实施农民培训政府买单,将技能性培训的补贴标准由省市配套资金每人160元提高到300元,充分利用国有、民办和企业的培训资源,全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建立了沟通城乡、覆盖全社会的合法规范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可以预见的是,一个新迁安正在向我们走来!
《大地》 (2005年 第五期、第六期合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陕西省: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分析
2019年,是陕西省县域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一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煤炭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和环保整治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 【详细】
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式公布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水利部关于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的通知 【详细】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云南召开 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月4日在云南怒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尽锐出战、攻 【详细】
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近日,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意见将通过12个方面57项具体政策措施,开展“普惠强基、政策扩容、精准富民、融合提质、化险畅通”五大服务工程,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详细】
[江西]红土地里酿甜蜜——江西安远红蜜薯产业发展的故事
瓜果飘香时节,香港客商陈国栋踏上了去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订货的旅途,今年他准备订购30万斤红蜜薯。“我从商七年,之前没听过安远有红蜜薯,一直以来都是在福建那边订货。去年在推介会上试着订了5万斤红蜜薯,回去后被一抢而空,顾客反映特别好,想再订时已经没货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