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26日 来源:大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地》周刊记者 侯立学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位于鲁西南平原,北靠泰山,南临微山湖,东接孔孟故里,西接水泊梁山。任城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区内现有全国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碳素专业生产厂家,全国规模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基地。任城区是全国双拥模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去年,任城区农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4万吨,水稻、小麦单产创历史新高,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连续两年荣获全济宁市第一名,李营苗木、南张甜叶菊、喻屯甜瓜名列全济宁市十大特色基地,新建华任面业,大运河国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51个,建立市外劳务输出基地3处,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长沟葡萄、喻屯大米获无公害产地证书,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4元,增长了16%。开创了一条走向和谐“三农”新模式的辉煌之路。    
  投进任城宽广博大的怀抱,走进任城生机勃勃的田野,融进任城干事创业的氛围,你会切身体验到任城区开创和谐“三农”新模式的决心、干劲与实效。在李营,各种苗木被装上来自四面八方的车辆,将为海内外增绿添彩;在喻屯,一畦畦的茁壮的甜瓜苗正在被移入肥沃的大田;在二十里铺,顶花带刺的黄瓜,粉里透红的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让各方客商争相抢购;在接庄果树大棚里,一簇簇艳丽的桃花引得蜂飞蝶舞;在长沟数千亩葡萄长廊里,沉睡了一冬的枝蔓已经抽出了鹅黄的芽苞……正忙碌着的农民脸上绽放着由衷的微笑,这微笑正是对和谐“三农”最好的诠释。
 
  重视农村、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是和谐“三农”源泉

  重视农村、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是任城区委、区政府在谋划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在近日召开的任城区干部大会上,一批来自最基层的村两委干部、治富能手胸戴红花登上主席台,与其他各路英豪一起,接受区委、区政府的隆重褒奖。区委书记刘成文在报告中讲到,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的微笑就是最大的政绩。
  近年来,任城区通过抓对外开放、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抓民营企业,可以说亮点纷呈,群星闪烁。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如何抓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是他们始终思索、扭住不放的重大课题。区领导们多次讲,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区的振兴;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区的大跨越,要解决好这个全区发展的“瓶颈”,必须以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来“反哺”农业,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关爱农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反哺”农业,让农业真正强起来,农村新起来,农民富起来,首先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任城区区位环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这个共识,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基准,以转移农民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生产基地,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过硬品牌,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大区向农业特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李营苗木这个当初农民在废沙塘,旧窑坑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今天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落叶乔木基地。为了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从区里到镇上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合理规划,实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通过组建苗木协会,解决了集约化经营,通过连续两年举办大型苗木交易会,在全国叫响了李营苗木品牌,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正是通过政府引导,服务支持,不仅有效地复垦了土地,让片片绿荫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还为城区带来了宝贵的生态效应。
  “反哺”农业必须舍得花本钱,抓投入。抓项目、搞建设方方面面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全区经济发展使区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满足不了投入需求。区委副书记、区长时培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没有农民的付出,就没有任城的好形势,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今天为他们投入一分钱,将来会产生百倍、千倍乃至万倍的效应,叫我说,这钱应该花,花得值。”2004年全区用于综合开发、支农生产、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涉农资金达到7233.13万元,各级信用社为扶持农民发展特种养殖业,发放小额信用贷款6.2亿元。华任面业是区涉农骨干企业,在去年一期工程建设中,由于投资规模大,在资金周转上遇到了困难。区领导表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千方百计为他们协调资金,保证了工程的建设需要,使一期工程提前竣工投产,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效益增长点。龙头企业有了困难区里全力相助,个体养殖户遇到难处也全力帮忙,32岁的郝英省是唐口镇薛西村养牛专业户,去年想扩大奶牛养殖规模,资金匮乏,区镇干部专门从农村信用联社帮助她协调来小额信用贷款,养殖规模发展到16头,每天纯收入达到400元,在她的带动下,左邻右舍也都养起了奶牛,奶牛养殖成了村民致富的又一大门路。
  “反哺”农业必须要动真情,办实事。带着对农民的深情厚意抓农业,是全区各级部门的共识。为了真正了解农民想什么,农村盼什么,农业缺什么,区领导分成若干个工作组深入基层乡镇村庄和农户搞调研,帮助他们谋思路,订规划。在全区11个镇(街道)全部实行了区领导责任制,领导率先垂范,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
  唐口镇魏楼村是远近闻名的奶牛专业村,过去是一家一户散养,环境既不卫生,奶的品质和销路也无法保证。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区财政一次就拿出30万元补贴,在这里建起了1500头牛的牛舍和挤奶站、防疫站等配套齐全的鲁西南最大的奶牛养殖小区。集约化养殖不仅改善了养殖户的生活环境,还保证了奶的品质和销售,让农民真正受了益。大家纷纷称赞政府为群众办了件大好事。
  李营镇前郝村养殖大户郝秀民,承包了300亩土地种牧草,养殖獭兔、羊和肉鸽。区人大副主任郭贞伦每周都要到他的养殖场转转,帮助他跑信息、找市场、引进品种、防病治病。这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虽然年过半百,但干起事来一点不亚于年轻人。提起这些事,老郝总是念叨,“郭主任是区里的大干部,心里却装着咱一个农民,别看他给俺出了这么大力,却在俺这里连一顿饭都没吃过,俺现在发展到獭兔4万只、小尾寒羊8000只,肉鸽1万多只,真得感谢这样的好干部。”
  区领导率先垂范,乡镇干部更是首当其冲。喻屯镇是稻区,在这里搞调整难度大。去年,镇党委、政府就选派30多名干部到北京、武汉、郑州等全国13个大中城市帮农民找市场、跑销路,当起了推销员。瓜一上市,就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每公斤平均卖到了4元多。看到自己的瓜卖得价格这么好,瓜农们乐得合不拢嘴,干部推销员的名声也在当地传为美谈。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近年来农村稳定的一大问题。去年10月,李营镇一苗木种植大户受到匿名敲诈勒索。区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责成公安部门限期侦破此案。经过干警们7天7夜的奋战,终于把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当地农民说有党和政府撑腰,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奔富路了。

  高科技、现代化是和谐“三农”的不竭动力

  任城区是小麦、稻米主产区,两年来,全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背靠城市、依托城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加大对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把蔬菜、瓜果、畜禽、葡萄、苗木等作为纽带,不断拉长五大产业链,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粮食生产是任城区农业传统产业,尽管产量年年长,但效益却不见提高多少,区里加大了培植华任面粉公司这个龙头企业的力度,并与科研单位协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带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30万亩,优质水稻25万亩,使粮食的商品价值大大增长。农民们说,如今种粮不仅有补贴,而且种的优质粮,每亩比过去增收几百元,还是党的政策好。任城的蔬菜产业是一大强项,通过振宇蔬菜批发市场、喻屯瓜菜批发市场等龙头的带动,全区瓜菜面积达到近14万亩,冬暖式大棚发展到7500个,形成了喻屯甜瓜、长沟葡萄、南张特菜等特色产品种植基地。二十里铺镇的孟营是远近闻名的反季节西红柿专业村,在这里记者看到,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正大量收购。来自郑州的李先生手里拿着西红柿告诉我们,“孟营的产品果型匀,口感好,又是绿色无公害,在河南非常受欢迎。今天已经批发了两车了。”村支书张宗生讲,种菜和做人一样,就要讲个实在,只有让人吃着放心,农民才有钱挣,喻屯镇是稻区,去年他们调整发展后的甜瓜,第一年就卖了个好价钱。
  来到李营镇,苗木协会的副会长李卫东的弟弟李卫华告诉我们,这几天,他哥正为乡亲们销苗木忙得很,一天有十几拨大客户来拉苗木,30公分直径的法桐一棵能卖到500多元,看来今年又是个好年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行的区委宣传部部长杜庆节对记者说,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经济合作组织的能量大着呐,安居板材加工企业带动了速生林3.5万亩,华仙集团甜叶菊加工出口带动了周边甜叶菊种植3.5万亩,济宁原种猪场生产基地年出栏优质生猪30万头等,这就是现代化农业的能量啊!
  在采访中记者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农民无论是种大棚还是搞养殖,都格外注重科技的运用,格外讲章法,重品牌。这与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提倡并广泛推广的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模式大有关系。长沟葡萄是小有名气的果品,为了保持这一品牌,这里专门注册了商标,并由镇葡萄协会统一负责印制了包装箱,不合格的或不是当地所产的果品,一律不得以长沟品牌进入市场。正是由于这种现代化农业意识的深入人心,使得海内外客商蜂涌而至。就在春节前夕,接庄镇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与北京绿色食品公司合作,签订了500亩结球生菜北京专供合同,按每公斤1.2元的保护价回收。
  任城区人均土地面积只有1.2亩,发展劳务输出,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黄土地,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4年,全区先后有10余万农民工到青岛、温州等城市务工。为了让初闯世界的农民工有安全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乡镇干部亲自带队为他们找工作、搞服务,并在农民工中建立了19个流动工会,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丰收的喜悦奏响和谐“三农”的交响乐

  任城区区委、区政府提出,在新的一年,将按照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用抓工业的新理念推进五大产业链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今年区财政扶持农村劳动转移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从今年起,全区在全市率先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继续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同时,区财政将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公益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教育、交通和吃水条件,切实解决农民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区里还对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村干部工资实行区镇统筹发放,切实解决税费改革后村干部的工资保障问题,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今年区委、区政府将着力加强农村治安工作,在全区设置50个警务区,为14个基层派出所配备30辆专用车,每个派出所增拨款10万元切实加强基层防控能力,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为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安居乐业营造最佳环境。 


    《大地》 (2005年 第七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