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26日 来源:信息导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茜秀臣 封新河 


    2004年,河北省魏县紧紧围绕“富农强工兴商贸,激活民营建强县”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了“五个十(培育十强企业、建好十大项目、强壮十大‘龙头’,繁荣十大市场、办好十件实事)”工程,加快了“开放兴县、民营强县、工业立县、‘三农’稳县、商贸活县’的步伐,取得了魏县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总投资达1亿多元的永丰果蔬汁项目于2004年落户梨乡魏县,仅用了120多天,即完成投资6千多万元的一期工程,创下了“永丰”建设速度,开创了魏县项目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推动了该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县紧紧扭住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不放松,积极开展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引凤还巢”计划,成功地举办了商贸文化节和梨花观赏周,先后组团参加了港、苏、浙、沪、深等地的招商洽谈会,吸引了一批大公司、大集团相继来魏考察、洽谈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以龙腾速冻、东方明珠、华腾果蔬等为“龙头”的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以凯米克化工为“龙头”的农药化工出口创汇产业,以锦辉紧固件、赵都金属制品为“龙头”的金属精细加工出口创汇产业,扩大了出口能力。
    该县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搞劳务输出产业化,注册了“实打实”商标,以扩大市场效应;实施了“行政推动、宣传发动、培训带动、政策驱动、服务促动”的策略,加大了由自发性、小批量输出向有序的大规模输出转变,由输出低素质人员、就业层次低向输出高素质人员、就业层次高转变;务工市场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变,由短线输出向长线输出转变,扩大了劳务输出规模,提高了劳务输出的质量,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擦亮”了魏县劳务输出“实打实”的品牌。魏县的经验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和省劳动保障厅先后在该县召开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现场会,推广该县的经验。新疆“三农”考察团及正定、滦南等10多个县市曾先后组团来魏观摩学习。
    针对该县的交通状况,魏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交通兴县”战略,并郑重地向全县做出了承诺:2005年底全县要实现村村通公路,三年任务两年完,把魏峰公路魏县段改建工程作为魏县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把贯穿该县西南部唯一的一条交通要道大(名)牙(里)公路作为民心工程去建设。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对“村村通”工程实行了县直单位重点帮扶机制,选出54个重点村、难点村,分别由县直54个单位实行对口帮扶,给予帮扶村最大程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对于魏峰公路和大牙公路的建设,县里及时拨付地方配套资金1千余万元,保证了工程顺利进展。2004年,魏县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了公路通达到210个村,共446公里,新改建工程魏峰公路全线竣工通车,大牙公路也完成油面20公里的任务。
    魏县还扎实开展了“农业项目年”活动,据统计,2004年,魏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73元,同比增长5.94%,是农民纯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魏县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财政资金,涵养税源,增收节支,实现了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创下了魏县历史上财税收入的最好水平。
    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魏县根据创建目标和步骤,筛选出66个村,选派了198名县直干部驻村“帮扶”,帮助责任村谋划致富路子、发展农村经济、规范村务活动、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文明行为。该县确定的“文明生态村”全部完成了阶段性创建任务,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该县重点创建村投入911万元,硬化村内街道和进出村道路78公里;投入680万元,建沼气4250个,全面优化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该县还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以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进村,科技、文化、卫生、法治入户,社会贤达、孝贤媳妇、绿色庭院、学习型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四五”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好转。对评出的全县十大孝贤媳妇,县委书记边飞、县长齐景海等县领导不仅亲自向他们颁发了“孝贤媳妇”铜匾和洗衣机,还给他们的娘家送去了“教子有方”铜匾,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轰动,有力地推动了魏县的“人文环境”建设。■ 

                                         《信息导刊》 (2005年 第十五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