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县域基础条件、地区经济差异性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县域经济的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贵州现有县级行政区88个,其中县和县级市78个、市辖区10个,分别占88.6%和11.4%。2003年,全省县域GDP总计1012.8亿元,城市GDP总计498.9亿元,分别为两者总和的67%和33%;县域人口3484.09万人,城市人口385.57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90.04%和9.9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州县域GDP和人口比重分别高出15.05和16.53个百分点,既是县域GDP和城市GDP总量都比较小的省区之一,也是县域GDP比重和人口比重均为最大的省区之一。由于城市经济和人口比重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县域经济和人口比重与发达程度成逆相关关系,贵州面临着既要扩大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总量,又要降低县域经济和人口比重、提高城市经济和人口比重的双重任务。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既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黔事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县域经济在走向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机遇,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变化发展的省情和县情出发,切实解决好目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陈旧和投入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产出效益低,县乡财政普遍拮据和调控乏力难以支持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落后和农村贫困面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着眼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面向市场化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
    一、突出一方特色
    县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差异性,必然形成县域经济很强的特色性。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一要深化县情认识,发挥优势、各展特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以县域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省重点建设能源、原材料等支柱产业,两烟一酒等传统优势产业,生态畜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后续支柱产业,有重点的航天航空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和布局,选准县域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着力寻找市场定位。二要打造县域特色经济品牌,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突出市场导向、县域分工合作和产业互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产品或品牌,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防止以邻为壑恶性竞争。与此同时,发展相关的辅助产业,把产业链向乡镇延伸,打造各种专业乡镇,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特色。三要加大对外经济合作,参与区域和国际分工。适应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打造县域自身能够主导或部分主导的行业、产业或产品,形成在区域和全球竞争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利益机制,提高县域经济的区域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破解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渉及户籍身份、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既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是体制问题和政策问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迫切需要打开两个突破口: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与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收益制度相联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还农民以“国民待遇”,为从精神上消除城乡差别创造条件。二是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以县城为中心,突出产业支撑和经济特色,促进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发挥城镇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引导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商品市场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形成聚集规模效应和城乡互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非农化,普及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开辟途径。
    三、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我省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也是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要充分用好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打牢基础。二是工业强县战略。贵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现有工业大都集中在省和市(州、地)所在地中心城市,县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实践证明,工业化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必须把工业强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发展,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联动、统筹发展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要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普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带动和加快农产品加工、出口,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到县域经济的各个领域,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和节约资源相结合,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加工增值,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绝不能再走以前“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四、发展四大经济
    其一,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发展快、规模大,县域经济就发达。贵州国有经济比重大、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利用外资数量小,民间投资不活跃,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必须大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激活要素市场,增加财税收入,拓宽政府积聚财力和积累资本的来源,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二,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工业园区是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结合点,要把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不同类型企业竞相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培育县域特色经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县域经济管理效益,推动县域城镇化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这既是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其三,发展壮大生态经济。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林业、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沼气、小水电等清洁能源,治理河流和空气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积蓄后发优势,使生态环境在未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其四,发展壮大劳务经济。贵州现有农村劳动力2145万人,其中从事第二产业287万人、第三产业207万人、滞留农业内部1651万人,2003年全省外出务工约500万人,务工总收入143.8亿元,其中通过邮局寄回现金56.4亿元(同期邮政汇兑业务出口汇票为10.9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县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目前我省尚有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万人左右,加快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大有可为。
    五、统筹五个关系
    首先,明确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城市对县域发挥着集聚和辐射作用;县域作为城市的经济腹地,要注重与大中城市搞好产业对接,当好大中城市的产业“配角”,通过发展配套产业、承接其转移产业和零配件加工业等,融入到大中城市的产业延伸链中,并通过这条捷径使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外大市场。
    其次,摆正发展和改革的关系。改革是为了促进、巩固和更好更快地发展,是为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不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织生产经营和搞好市场运作的能力,不断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第三,处理好内资和外资的关系。引进外资很重要,但留住、巩固和盘活内资更重要。我省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发达省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和对外开放上,更表现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既要大力引进外资,也要积极引导内资,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切实做到内资外资同等对待,享受同样的待遇,为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集聚、集中和转化,平等进入各种竞争领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增加投入、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理顺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主要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积极树立亲商富民的观念,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放开搞活微观经济基础。县域各级政府要着重发挥应有的中介作用,强化县域企业的诚信教育和信用意识,促进金融机构和企业家充分沟通、相互支持,培育相互信赖支持的银企关系,切实解决好县域金融环境中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矛盾。
    第五,落实人才与创新的关系。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解决县域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既要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事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又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县域人口素质,着力开发人力资源,把人口资源转变为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化人口劣势为人力优势。同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缩小县域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环境的差距。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政研室)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