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3月29日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安立波 张承东 施锦昌 任志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月18日,淮安市招商引资与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在盱眙举行,这是连续第三年在盱眙举行现场会。这个三年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经济薄弱县,通过强势推进工业,目前已形成电器、轴承、汽摩配、凹土和食品五个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不到1000万元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4亿元和2004年的8.6亿元,入库税收从30余万元上升到1159万元、2660万元。 
  “盱眙是全国商品粮、商品油和商品牛基地县,是全省林业、水产和畜禽生产大县,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低。归根结底,是工业没有发展上去。”淮安市委常委、盱眙县委书记王友富深有感触地说,“盱眙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工业。”正是由于工业的崛起,才使这个地处苏北的农业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04年,盱眙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1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3元,增长15%。 

  盱眙拥有明祖陵等一批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拥有“第一山”和铁山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在这样一个地方大上工业项目,资源和环境会不会遭到破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2002年,盱眙经多方论证,正式提出经济发展“三大方略”:环境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将环境作为立县之本。同时,明确了发展工业的“三不”前提:不削弱农业,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三大方略”和“三不”前提的确立,使盱眙经济走上了一条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立县,盱眙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对外来投资求之若渴的盱眙连续拒绝了两个大项目。2001年底,县工业开发区破土动工,“等米下锅”。2002年上半年,来自发达地区的一个投资8000多万元的化工项目,因为对环境有污染,被婉拒。同年下半年,来自沿海地区的一个皮革项目,投资上亿元,同样因为污染问题,被挡在了工业区的大门之外。盱眙坚持长期治污禁污,污染重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 

  盱眙“举全县之力”办一个工业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乡镇引进项目全部进工业区,不自建园区,这样既提高了生产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度,又节约了土地。 

  为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资源,盱眙下决心对全县矿山开采进行前所未有的依法整治,以减少财政收入1000多万元为代价,关闭上百家采石场和凹土加工厂。县城区被停掉的六个采石宕口变成了可容纳5万人的山地广场,成为群众性活动的重要场所。凹土是一种可以制作冰箱除臭剂、装潢除味剂、服饰干燥剂等产品的矿物质,盱眙的凹土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前以卖原料为主,每吨出厂价只有几十元。整治以后的凹土加工厂按规划上规模地开采,通过深加工,每吨出厂价低的七八百元,高的上万元,产品出口日本、伊朗等8个国家,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集中资金治理一批对改善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示范区,如正在申报的八仙台、庙山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陡湖、龙王山水库两个湿地保护区,等等。近年来,全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投资达到7.83亿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获得了“淮安大观园”、“南京后花园”的美誉。 

  盱眙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为基础,以“中国龙虾节”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近几年旅游人次逐年上升。2000年30万人次,2001年上升到60万人次,2002年80万人次,2003年虽然受非典和特大洪涝灾害影响,仍达68万人次,2004年上升到82万人次。 

  农业是盱眙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盱眙不但没有削弱农业,还通过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强了农业。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在7亿公斤左右,全县人均产粮达1吨以上。盱眙丘岗面积大,水源缺乏,适宜种花生,引进北方的“花生大王”办了一个花生加工厂,年消化60万亩花生。过去种花生愁销路,现在供不应求,只能提供一半,这样还带动了周边县花生产业的发展。引进广州客商将一个濒临倒闭的药厂发展起来,每年消化4万亩中药材。引进的木材加工企业,年消化意杨枝丫材15万吨。 

  此外,盱眙大力推进绿色农业品牌战略,建成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桂花麻油、雨山茶叶、恒河香醋、盱眙龙虾等产品荣获绿色食品称号。目前已注册的绿色品牌农产品58个,年销售额达8亿元,占全县农产品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 

  在环境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良性循环中,盱眙一方面以电器、轴承、汽摩等五个产业为基础,承接产业的梯次转移,另一方面做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显现出勃勃生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