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10日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张光强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以来,把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3元,6年年均增长12.5%,增幅分别高于同期全国8.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存款余额3.92亿元,电话普及率达85%以上。杨凌农民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收入能够快速增加,主要得益于:
  龙头带动。以分散的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经营体制,难以适应风云波动的市场。从这一实际出发,开发区在农民中大力推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加强农民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农民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市场风险的抗御能力以及竞争能力。2003年,开发区共引进、兴办涉农企业163户,注册资本总额7.96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金坤、科元、五营为代表的畜牧良种繁育,以秦风为代表的农作物良种繁育,以正大、本香为代表的畜牧养殖,以恒兴果业、晨光乳业、圣桑、李华业等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企业群。这些“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帮他们生产致富,为他们分担市场风险。
  科技支撑。杨凌是国家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区内有大学和各种科研机构,有大量的科技人员,这是杨凌独有的“智力优势”。但是,过去重科研、轻推广,产、学、研分割的体制性弊端使得杨凌农民“守着甜水井没有水吃”。示范区成立后,充分发挥示范区内外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推动“校、村共建”和“产、学、研一体化”,促使农业科技与“龙头”企业结合,用农业科技知识为农民增收。现在杨凌两所大学的800多名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入企业,形成了“公司加科技人员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2003年,我们示范区内23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2元,科技贡献率高达52%。
  政府服务。开发区明确规定,农民的增收是衡量全体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制定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和包村工作责任制。我们以设施农业和畜牧农业为突破口,结合实际制定了1万亩大棚、1万亩苗木花卉、1万头奶肉牛、1万亩节水灌溉的“四个1万工程”。为了将这些纸上
  的规划变成农民增收的自愿行动,开发区组织了农业专家宣讲团,为农民传授种养技术,分析市场形势;同时组织农民中的科技示范户,由他们现身说法。
  增加投入。资金投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开发区满足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扩大生产实行贷款,并实行财政贴息,以奖代息的办法,用财政投入撬动信贷投入。3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撬动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共计4600万元,发放联户担保贷款5200万元,全区62%的农户直接受惠。财政和信贷的投入也带动了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农民自己投入生产资金5000万元。现在杨凌已经形成了财政、信贷、农户、企业和专家个人多元化的“三农”投入格局,有效缓解了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作者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 

    《人民论坛》 (2005年 第三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