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3月04日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值1818.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江夏、阳新、兴山、宜都、钟祥、襄阳、东宝、荆州、咸安、广水、宣恩11个县市区增幅达到40%以上。

  这一信息令人可喜。没有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正因为县域工业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明显提速。据初步统计,去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3677.7亿元,同比增长13.42%。各地反映,去年是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

  郡县治,天下安。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工业规模较小,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省经委主任许克振认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县域经济的差距就在于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主三化”和“工业兴省”的指导思想。各地纷纷把“工业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和强县富县之路。

  “工业兴县”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去年,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汉川市去年新上项目112个,大冶市新上项目195个,咸安区新上项目143个,通城这个较为偏僻的山区县,去年新上项目124个,总投资3.9亿元。

  项目的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去年县域规模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36.4%,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占县域GDP的比重三年来提高了2个百分点。可别小看了这一两个百分点,正因此,县域工业所占经济的份额已接近“半壁江山”。

  招商引资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去年,76个县市区招商引资426亿元,同比增长64.32%。江夏区近年来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144个,投资额达50亿元。通城县通过“回归工程”,引进在外经商人员324人回乡创业,创办企业176个,回归经济成为该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县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

  同时,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指导思想。各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仙桃、汉川、大冶、宜都、枝江、京山、当阳等地改制面达90%以上。一大批停产、半停产企业起死回生,资产存量盘活。去年全省新登记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596家,资本金达479.49亿元,增长27%。仙桃、汉川等地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达80%以上。

  各地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全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逾亿元的产业集群。仙桃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京山轻工机械、安陆粮食机械,在全国均占一定份额。

  去年省里还进一步出台扩权强县措施,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省财政专门列出1亿元,支持20个扩权县建立担保机构。目前,全省共有担保机构95家,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50多亿元。

  但县域工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去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严控土地和信贷两道闸门,一些企业融资难,还有一些项目因土地制约而难以上马。各地电力供应紧张,对工业正常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域产业结构雷同,产品档次低,名优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县域工业“小而全”的现象突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县域企业出口规模偏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对此,许克振称,今年将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培育100家中小企业和100家民营排头兵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几年努力,争取有15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