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2月05日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革命战争年代的吴旗,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付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留给自己的只有光秃秃的山梁、贫瘠的土地和在贫困线上徘徊的人们。过去的光荣、现实的贫困交织在一起,这种反差让千千万万英雄的吴旗人民向贫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然而,历史的原因、客观的条件让改变贫困这种朴素的愿望一次次地落空,直到1993年,吴旗本土的第一口油井第一次展现在全县人面前时,“黑金”的光泽照亮了吴旗人民穿越贫困的道路和方向。
  短短11年时间,吴旗县的石油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独挑县域经济的“大梁”。截止2004年底,全县共开钻油井450口,投产427口,累计生产交售原油70万吨,石油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84%,占到了县域经济总量的83%。
  翻开吴旗石油工业的历史,无不渗透着四个字——“艰苦创业”,它的历史,就是一部真正的“创业史”。1993年,县上借了3万元,跟长庆协调了两口废弃的油井、租赁了3孔窑洞,调了六七个人,吴旗县钻采公司在社会各界及全县人民的期望中诞生了。拼搏一下后,到年底公司生产原油1.5万吨,实现税金431万元,这对当时的地方财政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靠上级补贴的地方财政压力得到明显缓解,从此县上坚定了扶持发展石油工业的信心,石油大开发的序幕从此拉开。
  为了做大做强石油工业,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科技引路、稳扎稳打、全面突破”的指导思想,坚持走持续、高效、规模开发油田路子,2001年,吴旗县成立了钻采公司采油二厂。陕北石油开采秩序整顿后,吴旗将收回的137口联合单位和个人收益油井交由采油二厂管理,采油二厂和采油一厂(原钻采公司)相互竞争,协调发展,大大加快了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县上还协调处理好了同长庆的关系,同长庆共谋发展的基础上拓展了区块,为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吴旗县钻采公司从白手起家到拥有生产油井820口,日产原油2200余方,年产70万吨生产能力,资产总额超过21亿元。这是吴旗石油人创造的神话,是一个又一个铁人王进喜式石油工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石油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该县培育后续产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让石油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农村,用于农村产业开发、乡村道路、教育、卫生、农民科技培训、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仅2004年就突破亿元,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善。
  石油工业在县域经济中聚集的能量也为呵护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县上累计投资2亿元进行草畜产业开发,为农民建立稳固的致富产业。草畜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强力推动下已初具规模,目前羊子饲养量已达到40.1万只,牧草发展到90万亩,沙棘面积120万亩,杏果、柠条近百万亩。同时扶持培育了一大批发展竞争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的骨干龙头企业,去年政府向圆方集团注入资金2100万元,开发“百里香”系列羊肉产品,沙棘系列产品、荞麦香醋系列、纯羊毛地毯,圆方集团公司为核心的羊子经销公司,敞开保护价收购羊子,解除农民养羊的后顾之忧。
  在石油开发的快速推进中,与之相关连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量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1年来,油区新增添餐饮业、石油机械加工业及汽车修理服务性个体工商户900多户,新增原油运输车200多辆,石油工业货运周转量不断增加,到2003年,全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1992年的69.3:16.5:14.2发展到21.
6:46.3:32.1。地方财力的迅速增强,扩充了全县扶贫开发资金总量,拓宽了扶贫资金的调度空间。在石油开发的11年中,油区3000多户群众仅从劳务费、土地有偿转让费和其它收入中每年人均获益400元左右,在油区内建成小康村16个。同时石油工业的发展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先后安置了大批复转军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等,大大缓解了全县就业压力,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底,吴旗原油产量达到70万吨,经济增长达到21.6%。石油经济依然支撑县域经济全局,但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却有所下降,由过去的89%降至83%。农业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开始攀升。“主业做强,替补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做活”这样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已经在吴旗初步形成,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新突破,为吴旗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袁军  樊义成  赵宝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