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02日 来源:南方农村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4年1-11月,广东全省50个山区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8%
   2004年,广东县域经济成绩骄人:据权威部门统计,1-11月,全省50个山区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8%,分别比全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出4.3和4.5个百分点,增幅超过珠三角。东西两翼也表现不俗,1-11月东翼及西翼工业总产值增长分别是18.2%和20.4%,接近珠三角的22.3%。同时,珠三角也保持了应有的增幅。
  省里2004年出台了被誉为“强县新政”的激励型财政政策,鼓励各县市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有利于培植财源的项目,加速发展。这种政策设计不仅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激发县域经济的后发优势,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项激励型财政政策极大地调动起地方积极性,当年出台,当年见效。山区及东西两翼各出奇招,拉开了一场你追我赶的经济增长大竞赛,促进了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有效地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山区:表现出色
  2004
年1—11月,山区县工业总产值增速达26.8%,超出全省和珠三角平均水平,这块“最短板”增速成为全省之最!其中,梅州工业总产值增长30.3%、河源增长41.2%、清远增长62.7%,增幅之高令人惊叹。时近岁末,又传来河源提前50天超额完成全年税收收入任务、梅州地税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等好消息。
  工业高增长、财政收入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山区招商引资势头迅猛,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招商引资“井喷”态势。如清远市从2002年至今年9月,全市共引进项目836个,实际投资累计200.9亿元,几乎平均一天引进一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达905.1亿元,平均每个项目计划投资1.08亿元,其中最大的项目计划投资16.5亿元。已引进的项目涉及建材、服装、电子、医药、旅游等行业,其中以资源型加工业为主导,如英德引进的年产水泥2000万吨以上的海螺和台泥集团、连州引进的年加工能力50万吨的硅灰石加工企业等。
  
  东西两翼:驶入快车道
  
占全省总人口42%的东西两翼地区今年也历史性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数字显示,东翼工业总产值增速达18.2%,西翼达20.4%,接近珠三角的22.3%。
  国家今年新批准广东的12项重大项目建设的序幕正全面拉开,其中不少都临海而设,布局在东西两翼。全国最大的核电项目落户阳江,茂名8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开始启动,湛江70万吨木浆、湛江港25万吨级航道总投资达104亿元,潮州三百门电厂一期工程总投资达55亿元。东西两翼正融入广东沿海经济带,这条经济带正从广州、深圳、珠海伸向湛江、茂名、阳江以及惠州、汕头等地。
  
  珠三角:未敢停步
  数字显示:2004年1-11月,珠三角工业总产值继续保持22.3%的高增长。珠三角步伐未停,产业结构迈向高级化的主线越来越清晰。
  当前,珠三角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明显增强。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年产值近4000亿元;在珠江西岸形成涵盖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广州等地,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使我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器机械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广东的第一、二大产业,同时名列全国首位,并带动了我省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呈梯度转移
  
2004年山区及东西两翼县域经济“短板”加长,令人聆听到了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和美之声。探求个中缘由,是在市场之“手”的内在推动力与政府之“手”的外在拉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广东区域发展呈现了梯度“接龙”之势。
  长时期封闭的山区现在已经打开山门,八面来风。分析表明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山区和东西两翼利用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2004年1-10月,韶关吸引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和珠三角客商新投资项目336个,占该市利用外来民资项目的62.1%;外商及港澳台资金也流入不少。据统计,目前3000多家规模以上山区工业企业中有700多家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与此同时,珠三角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外商投资热情不减,到2004年为止,世界500强公司中有400多家落户珠三角。
  当前,资本流向从发达国家经港澳台到珠三角,再到粤北山区、东西两翼,产业梯度转移之势已是豁然在目。这个资金流向的出现,实际上是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产业转移的结果。在经济发展到达工业化中期,会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即在国内外市场压力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发达地区会向重工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原有的传统、轻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会向外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地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