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04日 来源:南方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潮安县,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做大特色产业集群,才能做强县域经济。”日前,潮安县县长杨志明对记者说着,手里正拿着一份新出炉的统计数字:2004年,潮安县预计实现GDP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工业总产值将达217.71亿元,比增13.5%。这意味着,在全市各县区经济总量考核中,潮安县将再次以其工业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一马当先。
  
  “工业立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一直是潮安县经济发展的响亮口号。经由多年的发展,这个拥有逾百万人口的山区县已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并形成以食品、印刷包装、服装、五金不锈钢、陶瓷、皮塑制鞋等六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工业体系。至2003年,全县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共有不同规模的生产企业4000多家,累计实现产值128.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4%。但与此同时,用地紧张和工业产业弱、小、散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
  
  潮安工业经济往何处去?围绕这一课题,2004年年初,潮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分赴全县各特色经济主产区开展调研活动。

  这次调研持续了6天,随后出台的一份关于加快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以及《关于加快潮安县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七大文件表明这六天的收获。“经由这次调研,县、镇、村都形成共识——抓特色,促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现存的困难。”杨志明回忆说。
  
  这次调研为潮安工业经济发展定了一个“基调”,并进一步坚定了县委县政府对工业企业“抓大放小”的决心。2004年6月9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潮安县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便明确指出,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争取至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由目前的125家增至300家,并争取培植10家年产值超亿元、5家年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集团)。”杨志明并不讳言潮安工业目前这种“以大为美”的心理,他说:“结合潮安的实际情况,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先做大了,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市场后,才有可能做强。”
  
  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一年来,潮安县的不少企业也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华业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竞相启动新的生产线,古巷的卫生陶瓷企业积极谋取新的发展空间,以众利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东凤镇皮塑制鞋行业也加快外延扩张步伐,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而庵埠的食品企业则根据“医食同源”原理,不断开发各种新型健康食品,使庵埠食品产业的“雪球”越滚越大,并衍生出“药材包装”的新产业链。
  
  增资扩产“成为2004年潮安各类企业共同的主题,特色经济的蛋糕也越做越大。
  
  为使潮安的企业做大做强,潮安县的各级政府更是积极行动起来,致力在“引导、扶持、管理、服务”八字方针上做文章。解决大型企业用地难问题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之一。为解决辖区内的纳税大户——雅士利集团的用地问题,县政府甚至还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多方穿针引线,最终,在坚持征用地双方“共同获利”的原则下,妥善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度,大规模开展打假治劣工作,为规模企业、品牌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几个月前,针对周边地区个别食品加工工场因产品质量卫生问题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曝光这一事件,该县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县的食品加工工场进行大规模清理整治。尽管在这次清理大行动中,只有2家食品加工场被查封,但此次行动发出来的明显信号却使不少小型加工场深受震动,在此后纷纷自觉退出市场。对此,当地一位分管乡镇工业的领导认为:“事实上,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并不是企业数越多就越好。潮安县这六大支柱产业对土地等紧缺资源的需求量都很大。对那些设备简陋、资金不足、市场前景不佳的企业要敢于舍弃,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政府“抓大放小”方针的指引下,潮安县工业企业实际上已在悄悄地进行一次“大洗牌”——规模以上工业在增多,弱、小、散的企业在减少。截至2004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已从原来的176家增加到300家左右;并有1238家原本属于小打小闹的个体手工作坊在这一年“晋升”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当地企业界一位姓肖的人士告诉记者,过去,潮安的企业大都不想贷款,满足于小本经营,但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事实上,仅2004年,全县在技改资金投入方面已达4.2亿元。
  
  尽管这些努力的最终效果仍有待于时间来检验,但经由这一年的努力,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潮安的产业集群正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竞争力也正在加强。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产业集群建设现场会上,潮安这种“先做大,后做强”的发展模式也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