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头5年,是我国全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广东发展史上新一轮重要发展的上升期。
盘点5年,广东成绩斐然: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160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16.87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8906.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经济总量继续雄居全国第一;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全国瞩目;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前列,国际竞争力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谐社会局面正在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新跨越……
“十五”计划期末的广东,已站在迈向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
内源型经济释放活力
今年9月19日至21日的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发出动员令,要求努力建设创新型广东,并指出这是增创新优势的根本出路。专家分析,广东今后将更加注重内源型经济发展。
2002年底,张德江书记初到广东时,即作出广东面临内外源型经济不协调的深刻判断,并在随后的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上提出,要在进一步促进外源型经济提高和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内源型经济发展。
外源型经济是长项,内源型经济也不能短腿。几年来,为了补上“内源”这块短板,广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并进。2003年,《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出台,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放手发展。通过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等举措,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目前,全省民营企业总数达39.9万家,比2003年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之时增加了13万多家,两年时间的增加数约占改革开放20多年来总数的1/2;民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3.5%,比全省增幅高41.7个百分点。
今年8月30日,省委、省政府原则同意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新鲜出炉,又将为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有经济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目前,广东经济已初步形成内源外源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去年,广东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5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8.99亿美元,继续名列全国第一位。
县域经济奋起直追
“一系列强力措施,已使县域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大好势头。”省统计局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验证了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超美的这个调研结论:全省已有16个县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2004年七成五的县市总产值增速超过10%.针对县域经济实力较弱的现状,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随后,实行奖勤罚懒的激励型财政机制,鼓励各县(市)大力发展有利于培植财源的项目,加速发展。并启动“种苗工程”,公开选拔100名年轻副处级干部下放锻炼。同时还调整干部管理措施,把熟悉县域经济、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稳定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上,防止出现短期行为。
最近,第一批、214项管理权限下放的“强县扩权”举措,又一次拨动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神经,全省67个县(市)狠抓机遇,展开了新一轮竞跑。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在产业结构上协调“轻”与“重”的关系,也成为广东这几年十分关注的重头戏。
结构偏轻一直是广东产业发展的软肋。相应地,重型化工业发展提速,成为2003年以来广东经济特别引人注目的亮点。广东对九大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调研后,提出了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机遇,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新引擎。
目前,产业高级化、重型化趋势明显。2004年,广东重工业增加值已达到4060.47亿元,增长23.1%,比轻工业高4.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48:52转变为43:57。
打造世界级城镇群
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突出抓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2005年广东省建设工作的重点。
早在2002年12月,“大佛山”整合成功,被认为是“十五”期间广东规划珠三角棋局的发轫之作。5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共同诉求令珠三角城镇群经济出现融合互补的新趋势,一个分工明确、有机有序、紧密联系、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高效能城镇群迅速崛起。
推进城镇化,规划是龙头,规划是灵魂。“十五”期间,广东省首次把城镇化发展计划列入五年计划的一个重点专项计划,2002年广东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同年的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更加鲜明地强调,把加速城镇化作为推进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举措;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2004年上半年,《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出炉,下半年由建设部和广东省联合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完成,并于2005年1月经省人大批准实施。
按照这部中国第一个通过立法保障实施的区域规划,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正在集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正在形成中。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广州市民彭先生对国庆假期早有安排:10月1日早上全家从番禺开车到南海和岳父喝茶,然后去西樵山买点布;10月2日开车到顺德乐从看家具;10月3日全家开车去湖南玩……如今,广东发达的立体交通网,让广东人出城游埠好似串门。
初步估算,2000年以来,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已超过1500亿元。广东公路总里程到去年底已达11万公里,公路密度达6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高等级公路全国第一,达8800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近5年来发展更快,从2000年前的900多公里发展到去年底的252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广州与21个地级市全部通达,今年底将与除海南外的所有周边省份相通,大大方便区域市场的无缝对接。新白云国际机场去年8月正式启用,这是迄今为止内地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机场。广州港和深圳港跻身中国内地八个货物吞吐量超亿吨港口;全国内地十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中,广东省占四个。铁路建设加快,广东与铁道部形成加快建设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等9个铁路项目的会谈纪要。新广州站正式动工,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际快速轨道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在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机动车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从2003年起用8年时间实现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以及在2005年前基本实现县到镇通三级公路的目标,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潮……
一个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正逐步呈现在南粤大地。
力促区域协调,泛珠三角崛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江近日表示,作为东、中、西部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华美乐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完全可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泛珠三角,由广东首倡的这一应时顺势、合乎规律的举措,对广东来说,是适应新一轮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两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和洽谈会开过,数千亿元的合作带来的是“9+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分工合作的多赢共进格局。
“十五”期间,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广东致力于把珠三角打造成“含金量”更大、竞争力更强的经济增长极。随着CEPA的签署,毗邻港澳的广东先行一步,响亮地提出了“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合作方针,落实CEPA安排。
广东省内区域间的协调同样风生水起。为加强珠三角与山区在产业、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自200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山洽会”,至今已在清远、河源、韶关三个山区市举办了三届,共签订实业型合作项目1245项,签约金额近1100亿元;今年6月,《广东省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出台,未来5年将投资1800亿元支持两翼振翅齐飞。
由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获得波浪式推进。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陕西省: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分析
2019年,是陕西省县域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一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煤炭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和环保整治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 【详细】
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式公布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水利部关于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的通知 【详细】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云南召开 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月4日在云南怒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收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尽锐出战、攻 【详细】
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近日,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意见将通过12个方面57项具体政策措施,开展“普惠强基、政策扩容、精准富民、融合提质、化险畅通”五大服务工程,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详细】
[江西]红土地里酿甜蜜——江西安远红蜜薯产业发展的故事
瓜果飘香时节,香港客商陈国栋踏上了去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订货的旅途,今年他准备订购30万斤红蜜薯。“我从商七年,之前没听过安远有红蜜薯,一直以来都是在福建那边订货。去年在推介会上试着订了5万斤红蜜薯,回去后被一抢而空,顾客反映特别好,想再订时已经没货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