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9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冉瑞成 施崇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8月28日,重庆江津市李市镇福圣村柑橘种植大户何桂明,发现100多亩柑橘的叶片上、嫩枝上出现了一些小白点,第一次种柑橘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忙给镇里的“农业110”打了电话。值班的技术员告诉他是红蜘蛛在作怪,应喷洒20%三氯杀螨乳油8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使用波美0.1—0.2度的石硫合剂也有良好效果,但各种药应轮换交替使用或混用,以增强杀螨效果。还告诉他,要利用好小黑瓢虫等天敌杀红蜘蛛。老何按此操作后,效果十分明显。他高兴地说:“‘农业110’硬是好啊,让我这种柑橘的‘黄棒(外行)'都能放心种植。”

    有难题  就找“农业110”

    近两年来,李市镇为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和“农业110”工程,镇信息中心利用网络及时收集国内外农业信息,利用村村通电话和信息采集卡收集镇内各种信息,依托镇农业信息网和LED户外电子显示屏、科技赶场、广播系统、电视系统、信息发布专栏、农业信息专刊等向广大农民发布信息、技术,建立起了一套遍布108平方公里,惠及4.3万农业人口,内外信息交流合作的网络平台。该工程的实施已被重庆市确定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示范镇和重庆市科技项目示范镇,群众亲切地把“农业110”称为农民的“信息保护神”。

    2003年4月的一天,邱继绿等人发现自家的大批梨子树叶开始发黄、发红,并且开始脱落。邱继禄等人立即采取喷洒农药等一系列措施,却不见效果。焦急中,他们来到镇农技中心。寻求镇农技中心技术人员的帮助。镇农技中心组织技术员深入该果园,为这些梨树查病治病。技术员认真检查了每株梨子树的叶片、树枝、树干,无法搞清病因,立即联系市农业局,市农业局派出技术人员,到该果园挖开泥土检查树根,最后初步论断为某种元素缺乏所致,但一时无法确定到底缺乏何种元素。为对症施治,技术员冒着大雨,采集了各种标本,带回去进行化验分析。虽然后来找到了病因,治好了病,但因信息不畅,延误了治疗时间,导致这片果园当年绝收,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件事深深地震憾了李市镇党委、政府。

    针对这些情况,李市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的调研,清醒地认识到: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发展成本提高,农民对市场、对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农业结构调整。为探索新时期农村基层政府服务"三农"新机制,满足新时期农民对科技、市场、政策信息的迫切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李市镇启动了农业信息化和“农业110”工程建设。

    建平台  服务“三农”有基础

    “农业110”信息服务工程是李市镇2003年以来实施的民心工程。为了实施好这一工程,李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做好了信息化服务建设的硬件建设、运作机制、服务渠道、保障措施等各方面工作,设立了“农业110”办公室,创新服务手段,大力实施农业110信息服务工程。他们筹集资金30多万元,于2005年5月高标准建成了信息化服务平台。他们购置了网络服务器1台、网络交换机2台、终端计算机19台,整合计算机5台,以对等网方式构建了连接18个镇领导办公室、10个部门和单位在内的22台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建成了6平方米的大型户外LED双基色电子显示屏。通过租用两条电信ADSL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和重庆农业信息网的连接,并将网络延伸到镇内的2个“农业110”试点村、10户农业业主和专业大户。镇上还开通了2部“农业110”热线专线电话和105部农网广播电话,夯实了“农业110”服务“三农”的硬件基础。

    与此同时,该镇还建立了镇、村、社三级服务网络,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1个,村(居)信息服务站22个,安排3名骨干人员负责全镇“农业110”的日常工作,各村(居)均安排了专人负责做好“农业110”信息联接工作,整合机关、部门、各单位和各村(居)人员258名,负责“农业110”反馈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机关、部门、各单位和各村(居)社还配备了80名信息员,随时收集上报各种信息和问题,形成了以镇为中心、村为重点、社和各专业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技术服务队伍网络,为“农业110”的正常实施和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想群众所想之事,急群众所急之事,办群众所盼之事,全方位服务“三农”工作,成为解决李市镇广大农民和群众难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去年3月,笋河村久未解决的5个历史遗留问题,在“农业110”的督办下,仅用了15天时间所有问题均得到了妥善解决。今年8月,金家村张宗华正愁家里没有劳力收割水稻,向“农业110”求助后,镇上很快联系到7人为其收割水稻。2005年5月28日,正值农民抽水插秧之际,黄桷村村民向“农业110”来电反映不知何故停电,急需用电抽水。相关负责同志通过“农业110”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电站联系,赶到现场办公,两个小时就恢复了供电,及时解决了停电问题。李市镇的农民们已经把“农业110”当做贴心热线。

    重实效  信息化助农奔小康

    李市镇在实施“农业110”信息化工程中,全面整合各种服务方式,拓展各种服务途径,强化信息服务宣传,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切实把各种信息和技术服务带到了千家万户。农业信息化服务已成为李市镇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连心桥,为李市农民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致富奔小康的“窗口”。    李市镇“农业110”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实行《限时办结制》和《首问负责制》,对所有群众的来电来访进行登记造册,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成三种类型,对群众咨询的问题能当场回答的当场回复,不能立即回复的采用询问专业人士或网上查询的方式及时回复群众,涉及部门办理的由分管领导安排工作人员办理,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3日内必须向群众回复解决办法,并实行问题办结签字制度、限时反馈制度和监督制度。

    自李市镇信息平台建立以来,收到各种重大疑难问题的咨询电话800余个,向群众散发“三送”服务卡和“农业110”服务联系卡1万多张,赠送农业技术资料2万余份(册),接受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收集发布信息数百次。据不完全统计,李市镇通过信息平台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挽回经济损失近两百万元。

    农业信息化和“农业110”不仅架设了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打开了农民了解世界、致富奔小康、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窗口”,而且有效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政府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提高了基层政府的服务效率。信息平台和“农业110”开通之后,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农业科技方面的帮助,同时也成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平台,特别是在一些农村矛盾和纠纷的调解,农村应急事件的处理方面都发挥了作用,成为政府部门服务“三农”的好帮手。



图:李市镇举办安全宣传月咨询活动,一位农民正在咨询“农业110”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