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30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经济日报讯    记者魏劲松  通讯员朱德成报道  7月28日,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程河镇张寨村,三辆拖挂式卡车满载外销的粮食一字排开,把该村的30万公斤粮食调往万泉公司。这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村农协会会长张恩新为村民销售的又一批粮食。

    近年来,襄阳区农村通过建立“支部加协会”的助农增收模式,建立连接农民与市场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

    襄阳区的“支部加协会”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新模式。

    襄阳区程河镇埠口村2000多亩耕地,前些年30%都种上了桃子、葡萄等水果。但受种植技术影响,水果品质不一,经济效益不太明显,加上群众信息不畅通,单家独户闯市场,常被果商压价、压秤,造成损失。产业结构调整了,农民却没达到增收目的。2002年11月,埠口村党支部把一些种植经验丰富、长期闯荡市场的种植大户、营销经纪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埠口村果品协会,村里的模范党员水果种植大户杨荣盛被推为会长。协会在支部的支持下,多次请来专家培训果农技术,收集信息,引进外地果商,不仅让果农在家门口就能把水果卖出去,而且由协会营销部先与果商谈判,定出了最低保护价。在协会的运作下,2003年,全村仅水果一项即人均增收近百元,协会也发展迅速,成立初只有20多户会员,现在已发展到100多户。

    围绕支柱产业,襄阳区镇村两级党组织把农村中的种植、养殖、营销等各类“能人”分类组织起来,以他们为骨干,引导农民组建了技术服务型、股份合作型、市场营销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基地大户带动型等各类农技协会。目前,襄阳区共出现了400多个协会,其中,“党委加协会”13个,“党支部加协会”445个,发展会员农户5多万户,带动农民10多万户,聚集种养专业大户6560户,种养能手5000余名,农民经纪人900余名,会员党员1.2万名。

    在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引入现代化管理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拓展活动空间,致力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为农民致富增收搭建桥梁。

    程河镇埠口村果品协会会长杨荣盛长期与湖北省水果所合作,近年培育开发出优良品种30余个,使程河多年保持品种优势,其主研的“冬枣早、中、晚熟优良品种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获专家好评。去年,龙王镇雪梨协会大力推广雪梨套袋技术,提升果品品质。套袋雪梨达1800吨,占总产量的58%,较上年增加收入250万元,仅此一项,果农人均增收200元。张家集镇邵棚村党支部牵头组建了养猪专业技术协会后,在管理上实行“五统一”,肉猪品质有保障,信誉度高,打响了品牌,村里的肉销售价比市场上高20%多。

    邵棚村党支部在协会会员中开展了党员“双带”、“双培”活动,确定了15名党员示范户,帮带30户贫困户。全村已有23名党员被培养成养猪大户和能手,有3名养猪能手被培养成为党员。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全村培养了35名技术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