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30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伟 王书林 刘功银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前不久,一位客商看中了河南新安黛眉山一带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欲投资两亿元在新安建设采矿厂。可他没想到,到新安却吃了闭门羹。

    将上亿元的资金拒之门外,新安人有自己的理由: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效益再好也坚决不上。县委书记王树仁说得更直接,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过得更好。

    黑  与  白

    新安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有“豫西煤仓”之称,煤炭也因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王牌”。但随着资源走向枯竭,这张“王牌”正逐步失去昔日耀眼的光环。和许多城市一样,新安需要寻求突破。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新安就逐渐走上了以煤为基础、煤—电—铝为产业链的路子。当地先后建成了年发电量47万千瓦的电厂、年产19万吨的电解铝厂、1万吨的金属钠厂、8万吨石炭素厂和15万吨铝板带厂和2万吨铝箔,把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

    如今的新安工业,已从单一的煤炭生产发展成为融电力、冶金、制造为一体的工业格局,仅电力集团的固定资产就达55亿元,年销售收入40亿元。黑白之间的延伸,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使新安的工业基础、财政实力迅速增强。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46亿元。从依靠国家救济吃饭到人均财政名列全省前列,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全省经济实力强县,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集团化产业化发展,黑白之变,新安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多  与  少

    资源型城市给人的印象大多是一个字“脏”。车行新安,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马路两旁,鲜花盛开,郁郁葱葱。近几年,新安在招商引资中,坚持以人为本,把环境保护作为必考科目,不求数量求质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不让黑烟升天空,不许污水流向厂外。

    新安豫鸣铁合金厂原是一家污染企业,企业生产排放的粉尘和噪音污染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县环保局一边给企业下达整改通知书,一边帮助企业制订计划,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完成除尘设备的改造任务。装上环保设备后,不但还附近群众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企业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据统计,去年至今,全县引进的项目中,因环保问题而被拒绝的企业有26家。企业总量减少了,经济总量和税收却没有少,各项经济指标较上年仍有较大幅度增长。

    大  与  小

    熟悉新安的人,对县城日新月异的面貌无不发出赞叹。但新安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也有过几次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城市的面积上。

    最初,新安将县城面积规划在30平方公里,但当时新安经济实力有限,这么大的面积,新安承受不了。近年来,新安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在城市建设上,县里依然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精的发展理念,没有盲目扩大城市面积,而是在创建和改善人居环境上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不少工夫。

    为最大限度地增强城市的吸收力,新安围绕“建”字做文章的同时,竖起了起点高、目光远、方向明的大思路,不单纯停留在修路、建楼上,而是将县城当作景区来建设,将各条道路建成风格迥异、独具一格的风景线,将园林、道路、楼房连缀成耀眼的城市项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

    如今的新安县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公园、广场、健身场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人均绿地占有面积13.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

    加  与  减

    新安县是传统农业县,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行之路。县里从这一实际出发,大做农民致富“加减法”,将以种地为生的务工劳力减下来,把外出务工的劳力加上去,通过一加一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针对一些青壮年农民反映的外出打工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县里利用农技校和农村文化大院对青壮年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办有缝纫、烹饪、机电等专业班,县劳动部门还组织人员定期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帮助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涉及的务工手续由县里统一。

    该县铁门镇的玉梅村,一批农民外出打工,县里积极引导,将200多亩土地流转给本村的种植大户,连片种植香花辣椒,收入十分可观,同时全村务农劳动力由700多人减少到300多人,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员相对增加,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