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01日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刘国华 侯国政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凭借双重机遇的东风,朝着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目标,大连的发展风驰电掣。

  蓦然回首,人们惊喜地发现,曾经落后的大连“县域慢车”不仅跟了上来,而且被装备成“县域特快”,完全并入了城市发展快车道:

  2004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大连“北三市”(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全部进入百强。大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106元,遥遥领先于全省各市,同比增长高达13.1%,这是近8年来大连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大连市以农民人均收入为核心的农村各项经济指标更是实现了高位增长,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仅仅四年时间,大连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已充分展示出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强大威力。一个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社会融洽和谐的动人画卷正在大连展现。

  现代化的突破口

  前些年,一场环境革命使大连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但亮丽的城市背后,难掩部分地区农村的落后。几年前,大连农民收入呈现出的是不断下滑的趋势,到2000年跌入谷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仅增长1.6个百分点,北三市更是全部负增长。城乡发展不协调,体现在城乡居民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更大。

  时间进入21世纪,2001年6月,大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到2010年大连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然而,城乡之间发展的矛盾现实地摆在了大连市委、市政府面前。在大连,尽管农业收入占GDP的比例已越来越小,但市委、市政府深切感受到,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壮大县域经济,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实现全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和谐大连的关键所在。

  同年8月,中央领导李岚清同志到大连视察,提出大连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更加坚定了大连市的决心。大连市委、市政府从建设“大大连”、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大突破的重大战略决策,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确定在了农业上。正如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所说:“大连农业实现现代化之日,就是大连市实现现代化之时”。

  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发展农业,既要领导重视,更要持之以恒。大连市委首先建立起有利于县域经济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市委书记孙春兰、市长夏德仁亲自抓农业,在干部配备上,全市主管农业的刘俊文副市长是市委常委,各市(县)主管农业的副市(县)长也被列为市、(县)党委常委;在操作方面,就“三农”抓“三农”,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城乡统筹,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这被认为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大连市改革开放20余年来,已积蓄了反哺农村的足够能量,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充分条件。

  2002年初,大连市出台《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纲领性文件。大连广袤的土地上迎来了一场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热潮。

  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有人算过一笔账,大连市各级财政仅2004年向农村投入的发展资金,相当于“九五”期间的总和。渐趋完善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加上空前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使大连县域经济这个“短腿”逐步伸长,成为大连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2001年,大连市提出实施北三市大开发战略。从这一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出台1至2个含金量很高的支农政策文件,包括2002年取消水果特产税、2003年全方位拉动农民增收、2004年重点扶持16个低收入乡镇增收以及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等,构建起一整套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

  与政策如影随形,近年来,大连市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支农资金增幅达到20%以上。支农资金只增不减。据统计,四年来,全市投入到“三农”的资金总量达到了30余亿元。这些资金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连市在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增强县区自身的“造血”机能。有资料显示,北三市大开发政策实施四年来,大连市财政累计投资27.7亿元,建设项目多达1964个。

  随着北三市地区东西大通道、庄河港、瓦房店路桥、普兰店皮口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大连市为发展县域经济统一规划的瓦房店西郊工业区、普兰店海湾工业园、庄河花园口工业园的建设和完工,为大连城区产业以及外来产业转移搭建起良好的承接平台,加快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和构筑县域新型产业体系。自2003年以来,大连市县域农村先后承接市内搬迁工业企业100多家。其中瓦房店西郊工业区引进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6个,总投资额达30.62亿元。今年年底估计可完成90亿元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瓦房店原有工业体系创造产值的一半。

  政府的强力扶持,也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全市县域农村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县域经济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到2004年,北三市的发展速度历史上首次超过了相对发达的南三区,逐渐走出了以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农村发展相对较慢的怪圈,走上了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与城市全方位接轨

  将农民与市民同等看待,将农村提高到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是基于此,大连的城乡统筹并没有满足于单一的经济统筹,而是向全面统筹发展。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大连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极不相符。2004年,大连市对农村的统筹发展,从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转到同步关注民生上来,把北三市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全市统一发展格局,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财政支出也同时向农村倾斜。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集中财政资金,重点解决一件过去没有解决得了、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

  城乡发展,教育为本。由于历史的原因,大连市农村中小学共有各级危房校舍12.3万平方米,另外还有房龄在20年以上的旧瓦房校舍21.1万平方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开展。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第一板大斧随即砍向了“危旧校舍”。大连市采取城乡统筹措施,一次性投入3.8亿元用于农村危旧校舍改造和北三市高中扩建。许多农村孩子第一次走进了明亮、现代化的新校舍。城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0%,为全国最高。

  “大病拖,小病抗,重病才往医院扛”,这句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是农民就医难的真实写照。多年来,能像城里人那样看病享受医疗保险是许多农民心中的梦想。从今年起,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啃下这个“硬骨头”,计划在三年内投入10亿元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起以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目前,这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大连农村铺开。按计划,到今年年底北三市将达到覆盖面30%,到2006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届时农民在就医方面与城市市民实现完全接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大连还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共享一片蓝天。截至2004年底,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322万元,使2.47万人农村低收入群体每人每年得到840元的救助。今年每人每年救助额将提高到1500元,低保人数扩大到5.2万人。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和两个女孩的家庭60岁以上老人给予每年600元的补贴,解除了农民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

  在大连,当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执政理念而存在时,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由此引发的县域农村深刻变革还将持续,大连“县域特快”列车也将载着280多万大连农民,朝着既定的小康社会目标一路高歌猛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