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20日 来源:浙江农业信息网 作者:张艾理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发布各种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强了供需双方的联系,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卖贱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宁围镇的花卉苗木,通过信息发布,不少外地客商循“网”而至,全镇外销从上年的750车次增到2004年的1000多车次,农户种植苗木效益明显提高。苗木营销大户王国昌在网上发布“可供造型苗木”信息后,远在山东胶州、安徽合肥、江苏沭阳、南通等地的客户与他取得联系,做成了生意,累计金额达40余万元。义桥镇在近三个月时间通过网上发布桃子、李子、鸽子等农产品销售信息,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达10多万元,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杭州大庄地板是一家专门生产开发竹制系列产品的私营企业,尽管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但囿于市场信息的闭塞,其开发的产品一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2003年通过农业信息网上发布“竹制系列产品”供应信息后,香港、美国、德国等地客商纷纷来电洽谈“竹地板、竹鞋、竹椅”业务,标有“大庄竹材”的竹制产品不断飘洋过海,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萧山农业信息中心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萧山农产品信息网站”,并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的“中国农产品信息网”等10多家全国性专业农产品信息网站建立友情链接,把萧山萝卜干、苗木、南美白对虾、肉猪、甲鱼、杨梅、大青梅等60多种主要农副产品上网发布,使萧山农产品的名声跨出省界、打出国门。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引导效益农业的发展

  萧山农业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农业市场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利用多种手段及时向当地农民传递,积极引导效益农业的发展。如2005年,新湾镇准确分析周边市场鲜食大豆需求行情,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并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结果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05年鲜食大豆亩收益达1300多元。该镇通过国内外市场综合分析,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帮助农民发展胡瓜、蚕豆、辣椒、茄子,收到较好效益。该镇共建村种植大户周永先种植的鲜食大豆500多亩,快到采收时,他在网上发布信息,周边的营销大户纷纷上门前来收购。益农镇是我区蔬菜的主产区,近年来,通过网上找到销路后,全镇设施大棚栽培从2001年的50多亩发展到2004年的1000亩,亩效益从几百元增到3000多元,并从此由过去的干卖走上了鲜卖市场。

  加速技术推广步伐,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以来,通过科技报刊、因特网等,广泛收集各种科技信息,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实时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从而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克服了以往传统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推广的农民不需要,需要的没推广”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3年萧山区河庄、新湾、义蓬等地2000多亩鲜食大豆在结夹时发生严重病害,区农技110接到求助电话后,迅速组织植保技术人员赶赴实地检查诊断,提出防治措施,使病害迅速得到了控制。由于在开展信息服务中,广大农民咨询面较广,涉及内容多,对农技推广人员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增强了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紧迫感,主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市场信息,拓宽知识面,钻研新业务,从而也提高了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水平。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使全区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年增强,农民种田效益逐年增加。今年,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0.7 %,农业科技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达到55%。 

                                            来源:浙江农业信息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