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4日 来源:羊城晚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尽管怀集县是粤西地区木薯生产的第一县,但是,以传统分散农耕方式种植木薯,其产量远远未能“喂饱”当地现代化加工企业大机器的“胃口”。面对市场对木薯的大量需求,怀集县正实施措施,改变当地木薯种植的落后状态,将木薯“点石成金”,促进农民增收。 

    传统农耕遇上现代机器 

    一直以来,怀集县有种植木薯传统习惯。该县丰大村刘主任向记者介绍,丰大村属石炭岩地区,从前缺乏粮食,农民将木薯当成主粮来种植。如今,生活好了,虽然木薯不再是主粮,但种惯了木薯的农民仍在玉米、黄豆地里间种木薯。 

    由于木薯是很好的工业原料,一到收获季节,销路十分看好,来自本地,广西、顺德、东莞、南海等地收购商人争相前来收购。种植木薯成为农户的无本生意,还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 

    近年来,一些加工企业看中了怀集县的木薯资源,在怀集县横洞工业区投资建厂,收购当地廉价的木薯加工成山梨醇、甘露醇、麦芽糖、果葡糖等工业原料。 

    然而,怀集农民沿用几百年的分散农耕方式种植木薯,木薯产量较低,“喂不饱”现代化大机器的“胃口”,当地木薯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 

    一家木薯加工企业的莫总经理介绍,该企业每天需消耗木薯150吨,但在当地每天只能收购50吨,机器吃不饱,公司被迫舍近求远到广州黄埔港,以每吨约2000元的价格,购进北方玉米淀粉来加工,原投资超千万元的木薯加工生产线闲置了4年。按成本计算,公司向薯农收购木薯价每吨300至400元,而购进北方淀粉每吨成本要增加200元,实属无奈。 

    另一家酒精生产企业也有同感,这家企业投资3000万元的木薯加工生产线,每天需“吃”鲜木薯800吨,年需木薯量28万多吨,而当地年收购的木薯量仅满足企业两个半月的生产,其余9个月生产线被迫停产。 

    山地种木薯大有可为 

    据怀集县农业局的专家介绍,近年怀集加工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木薯。如今,全县19个镇都种植木薯,去年全县种木薯面积达13万亩,亩产才1吨多,而相邻的广西种植的优良品种木薯亩产却高达4吨左右。 

    由于怀集木薯种植呈分散状态,加上木薯储存不方便,每吨木薯价钱都让交通运输和收购贩子赚了大部分,薯农收入甚微。丰大村刘主任认为,木薯的收购价太低,大大影响了薯农的积极性。在大丰村,一亩间种木薯每年一造收获2000多斤,按收购价每斤8分钱计,一亩也才赚200多元。假若雇请人代为挖薯、挑上田头让人收购,每担工钱还要花8元。由于实际收益太低,制约了木薯种植的规模。 

    如何提高种植木薯的效益,调动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日,怀集县经贸局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怀集县25度坡以下的山地多达25万亩,充分利用山地种植木薯仍大有文章可做,怀集的木薯发展空间很大。 

    为力促木薯生产的发展,怀集政府今年已部署了新措施,让木薯种植成为薯农的增收项目: 

    ———采用大面积引进良种集约种植木薯。目前,已计划在冷坑镇、诗洞镇进行6000亩连片种植作试点,改成集约良种单纯种植,亩产可提高2-5倍。改变种植面积零散状况,可减少收购和运输成本,木薯收购价自然提高。 

    ———实行激励机制,由县财政和企业联合拨款,按实际收购量,分别给予村、镇、承包收购组、农业部门等每吨1-2元不等奖励金,对连片20亩和50亩以上的种植户进行奖励,鼓励薯农扩种积极性。 

    ———制订每年扩种目标,今年铁定扩种2万亩,已将各镇的木薯种植总任务列入县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确保年度生产任务完成。 (林映辉 植嘉升 )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