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7日 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 作者:任宣 王玉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事实证明,当初我的‘电缆变鸡’决定是正确的。如今,肉鸡年产达30万只,不仅自己每年能赚个五六十万元,还带动起全村十几个养殖户。”“电缆变鸡”是任丘市南王庄村王书均发明的词儿,老王前些年办电缆厂赚了钱,去年将所有积蓄拿出来办了一座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用他的话说这叫“电缆变鸡”、“工转农”。

  像王书均这样“工转农”的民企老板,时下在任丘市越来越多,从2004年初到今年6月底,共有138家民营工业企业投资农业项目147个,总投资额达5.8亿元,加上该市3.6亿元的财政惠农资金,一年多来,任丘市共有9.4亿元资金“反哺”三农。

  任丘市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位居河北省十强县(市)前列。但与当地工业相比,该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为进一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惠农政策,该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对“三农”工作实施政策倾斜。在不断增加财政惠农资金,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入的同时,该市更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

  近年来,任丘市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发展工商业积累了雄厚资金。据统计,截至5月底,全市民营资本闲置资金超过20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120.6亿元。让这些“闲钱”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成了该市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今年初,该市组织有投资意向的民营企业家到苏、鲁、浙等地参观取经开阔眼界,促进观念转变,民营企业家们认识到反哺农业大有可为。同时,相继出台《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投资农业项目的优惠办法》、《关于对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的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今年上半年,该市为“工转农”企业解决资金2000万元,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为企业减免各种费用近百万元。同时,该市建立市级领导重点项目分包责任制,对欲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工业企业一包到底,直到投产达效。

  “建一个标准化鸡棚,政府补贴1万元。我建这个养鸡小区,政府补贴了10多万元。”尝到了“工转农”甜头的王书均颇有感慨地说:“从事别的行业哪有这样的好处呀!”2005年,仅对标准化养鸡小区建设的补贴,任丘市财政就拿出了400万元。全市目前已经建成2至3万只规模的养鸡小区25个,年产值达3.2亿元。肉鸡产业已成为任丘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厚的投资政策,不仅使当地的工商企业纷纷转行,还引来不少外地企业投资农业项目。河北乌兰布和乳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内蒙古的企业2004年6月落户任丘,年产各类乳制冷冻饮品4.05万吨,不仅为当地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余人,还带动了周边的奶牛养殖、运输、印刷等相关行业发展。 (任宣 王玉亮)

  短评: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八个字,是今年年初中央确定的我国城乡关系大政方针。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同样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任丘市总人口77万,市区人口30万,城市化水平达43%,是全省惟一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县级市。但毋庸讳言,与城市和工业的相对发达相比,该市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亟需“输血”。针对这一现实,从2004年开始,任丘市自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迈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质性步伐,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气力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

  更为可贵的是,任丘市在实施“反哺”过程中,并没有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拘泥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惯性思维,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自发投向农业和农村,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受益、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多赢目标。这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