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9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文哲 刘书巨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山东省滕州市,是山东省的工业强市(县)。这个市抓粮食生产更是有声有色,成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市(县)”。今年滕州市82.5万亩优质小麦平均亩产487.9公斤,总产量40.3万吨,小麦面积、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枣庄市委副书记、滕州市委书记牛启忠告诉记者,他们发挥工业的强势支持,财政倾斜农业、工业反哺农业,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和山东省关于加强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将涉及全市1168个村的种粮农民补贴资金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大大激发了粮农的积极性。

    滕州地处山东南部,农业基础条件好,长期以来是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被誉为“鲁南粮仓”。近年来,滕州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加强粮食生产作为大事来抓,不断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每年都制定粮食和优质专用品种的发展计划,还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领导小组,市委四大班子的副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干部都分工包片。聘请了山东省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为科技顾问,每个镇(街)配齐了科技副镇长,每村(街)均配备一名村科技副主任。市委主要领导着力解决粮食生产流通中的问题,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全市的粮食生产提供政策和技术保障。

    滕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怎样向强市迈进?滕州选择了工业强市。经过连续几年“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滕州市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每年都在33%以上,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5亿元,今年1—5月份,达到3.7亿元,增长47.8%。财力的不断积累,初步具备了“反哺”农业的条件。该市开始加大向农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去年从财政列支1200多万元农业发展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 

    多渠道投入1.9亿元,改建闸、坝、渠20余座(条),年增加拦蓄水量430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7万亩。投资3000万元,对“四荒”、煤矿塌陷等土地后备资源进行规模整理,新增耕地6600余亩,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7.8万公顷。

    粮食增产关键在科技。滕州市积极实施科技增产增收战略,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门负责全市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农业项目的申报实施、综合协调等工作,费用全部由市财政负担。他们每年都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100多个新品种(系),建立了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全市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围绕提高种粮农户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作为“全国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市”,他们每年拨出专款200多万元,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科技培训项目。投入资金1300万元,在1168个村(居)建起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171个,累计培训核心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20万户,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型发展。

    “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带来了龙头骨干企业迅速崛起,滕州市找准工业“反哺”农业的切入点,就是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对粮食生产形成产业支持。该市制订了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企业贴息贷款和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发挥盈泰食品集团公司、东谷面粉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生产,依靠质量和价格优势,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到目前,滕州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536家,实现年利税8亿元,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40%以上。 
 
  
 
                          来源:经济日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