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9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经济日报记者王伟  通讯员夏凡报道  “田成方、林成网,村村犹如小林场……”曾饱受风沙盐碱肆虐的河南商丘人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率先实现高级平原绿化,被国家命名为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秀鱼肥林果香”的“鱼米乡”。  

    “我们以林养林,以林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以林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造林绿化防沙治碱,推动了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实践证明,这是我们商丘市持续发展之路。”市委书记刘满仓在宁陵县万亩梨园里感慨地说。

    几年来,商丘市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利”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股份等多种形式造林。按照“生态建设出精品,产业发展创品牌,林业管理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与畜牧、水利、相关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通道绿化工程。建立防沙治沙机制,采用生物和农艺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防治效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商丘市副市长胡向阳介绍,该市政府先后出资购买树苗50多万株免费发放给群众栽植,并足额补贴退耕还林农民。  

    截止到目前,商丘市发展骨干防护林0.83万公顷、农田林网28.5公顷、农桐间作23.7万公顷,活立木达3.5亿株,立木蓄积量1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4.6%,经济林与防护林交错丛生,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沟河路渠林带化、城乡绿化一体化”。商丘市还以林下养鸡、森林旅游、林药兼作、林牧结合等方式,坚持植树与综合开发利用并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确保群众增收,提高农民植伐再植树的积极性。

    造林防沙改变了商丘的自然风貌,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环境,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商丘成为著名的全国小麦、棉花、苹果、酥梨生产基地,成为区域性流通中心城市,经济有了可持续发展。张集镇高堂寺村农民李兰亭喜不自禁地说:“几年前,俺还在上海打工;如今,植树防沙环境好啦,俺的无公害苹果进了上海超市。”在全国植树造林的百佳村西刘,只见一座座现代造型的小洋楼在摇曳的树林中闪现,朵朵争艳的月季、玫瑰在庭院里飘香。村支部书记刘仲华说:“我们村90%的农户都安了电话、沼气,彩电、冰箱、洗衣机基本普及,幸福的日子甜如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