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9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探索实施工作新举措 河池扶贫“扶”出实效

  图为大化七百弄乡山海奇观。通讯员 黄秉祥摄

  河池“山清水秀生态美”,但也是后发展、欠发达的石漠化革命老区,扶贫任务重。11月28日至12月4日,参加“生态长寿地 三姐文化城——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池行”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先后参观考察大化生态民族新城、宜州古文村、环江可爱新村、凤山中亭乡林下养殖示范基地等多个扶贫点,就河池市扶贫工作进行实地探访。

  记者从河池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获悉,近些年来,河池先后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开发工程,极大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尤其是率先在广西探索实施“整市推进”扶贫产业建设、“整乡推进”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区的典范。

探索实施工作新举措 河池扶贫“扶”出实效

  网媒记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生态民族新城进行参观考察。记者 覃铮摄

  易地扶贫搬迁 引导11.8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韦玉红一家五口原来居住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11月29日,她以一名“城里人”的身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里交通不便,以前全家人‘吃住穿’都成问题。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搬到这里住上了140平米的大房,生活也变好了。”

  韦玉红一家的生活变化,得益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一些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岩滩库区有的只有0.14亩,至今仍有不少自然屯未通路。恶劣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部分贫困群众在世代居住的土地上实现脱贫致富几乎不可能。如果就地扶贫,成本也很高。

  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大化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这四项工作结合起来,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民族新城”,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谋求扶贫工作新突破。

  该县生态民族新城2012年12月动工建设,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158亩,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计划总投资50亿元。截至目前,生态民族新城已完成投资17亿元,建成安置公寓楼40栋,以及水、电、路、建材市场、广场等基础设施,并动工建设学校、移民创业园等配套设施项目。经过3年多建设,已有来自大石山区的1128户贫困户以优惠价在这里购房落户。

  大化生态民族新村的建设以及让贫困群众“出山进城”,是河池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河池市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425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69.1万人,贫困发生率19%,占广西全区贫困总人口452万的15.3%。全市有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为改善大石山区人地矛盾和生态承载力,河池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由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担任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组长,建立健全县、乡领导干部联系安置点建设责任制,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累计搬迁11.8万人,为全区最多。

探索实施工作新举措 河池扶贫“扶”出实效

  网媒记者在宜州市古文村花海拍照留影。记者 冼妍杏摄

  乡村旅游扶贫 带动贫困群众发“美丽财”

  “今年国庆黄金周以来,我们古文村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门票收入近10万元,村里收取停车费用1.8万多元,带动餐饮业和农副食品销售收入43万元。”11月29日,宜州市古文村驻村“第一书记”韦路华信心十足地向采访团介绍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全村贫困户明年脱贫摘帽将不成问题。”

  古文村毗邻宜州市区,交通便利,又位于下枧河畔,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161户526人,其中贫困户49户133人,贫困发生率为25.3%。土地匮乏、贫困面广、基础设施落后,是该村留给帮扶联系单位——河池市委宣传部的一道难题。

  经过调研,河池市委宣传部确定以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古文村精准脱贫方向,并指导成立了2家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贫困户资本入股合作社等形式,把古文村打造成了一个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适合休闲度假养生的生态旅游胜地。同时以点带面,发展果蔬采摘、竹林休闲、水上游乐、农家游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河池属于大石山区,山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河池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发“美丽财”。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了1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屯)、1000家农家乐。仅2015年,河池市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1.6万人脱贫。

  近年来,河池还先后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及乡村旅游支撑体系建设、标准化示范建设、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等工程,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十二五”以来,该市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前列。按规划,到2020年,河池将建成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屯)200个,带动8.7万贫困人口脱贫。

探索实施工作新举措 河池扶贫“扶”出实效

  网媒记者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新村参观采访。记者 冼妍杏摄

  整乡推进 开创全区开发扶贫新途径之先

  一幢幢整齐划一的两层半洋楼映入眼帘,博物馆、篮球场、游泳池等休闲娱乐设施有序分布在村子里……11月30日,采访团成员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爱新村看到了这充满朝气的一幕。

  “搬迁前的可爱村并不‘可爱’,是附近闻名的贫困村,140户人家散居在大石山中,住的是木瓦房、茅草房,每年三四月份就闹粮荒,都靠政府救济。”可爱新村党支部书记谭福勇向到访的记者们介绍说。

  2012年,河池市在环江大安乡创新实施“整乡推进”示范区建设,开了全区之先。当年9月,可爱村整体搬迁项目启动,其中90户搬至可爱新村进行“有土安置”,另有47户按照自己意愿搬迁到县城及县城周边进行“无土安置”。同时,指导村民们在原居住地种植核桃,并通过在新村大力发展红心香柚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目前这里的贫困群众已经逐步迈上“读脱贫书、挣劳务钱、往好地搬、吃旅游饭、发产业财”的致富路。

  这种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并通过整合资源,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安置等统筹整体推进的扶贫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全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由点及面,“十三五”期间,河池在11个县(市、区)各选一个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乡镇,全面铺开“整乡推进”扶贫工作,共涉及103个村1949个屯,受益群众达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0.3万人。

探索实施工作新举措 河池扶贫“扶”出实效

  特色养殖是河池实施“整市推进”扶贫的十大主导扶贫产业之一。图为记者们在凤山县中亭乡养殖示范基地参观采访。记者 唐沛尧摄

  整市推进 实现“短、中、长”扶贫产业全覆盖

  山坡上种植核桃树,核桃树林下养鸡,这是凤山县中亭乡实施特色养殖、发展“林下经济”,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短期增收、长期致富”目标的一个举措。

  12月3日,记者们在中亭养殖示范基地看到,核桃树下成千上万只鸡在簇拥争食,一派热闹的场面。该基地负责人罗壮志介绍说,基地现有约32000羽鸡苗。今年9月份,他帮助7户贫困户代养4200羽,长势良好。现已新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鸡舍,可再代养50户,计划本月底投放30000羽鸡苗。

  据了解,目前,中亭乡普遍采取“公司+合作社+能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建成核桃鸡林下养殖点30处,7个行政村均有养殖点,已投放鸡苗66000羽。今年5月份投放的第一批鸡苖18000多羽已在11月出售,实现收益30.8万元,为全乡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河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比重达59%,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河池市因地制宜,通过“整市推进”,大力发展核桃、桑蚕、食用菌、糖料蔗、蔬菜、经济林、特色水果、草食动物生态养殖、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十大主导产业,破解扶贫产业发展难题。目前,全市种植核桃总面积已突破240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种植基地,预计进入盛果期后,产值超过30亿元,主产区农民可人均增收5000元。

  河池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还都制定了产业脱贫方案,短期大力发展蔬菜、养殖等“短平快”产业;中期重点发展龙滩珍珠李、红心香柚等特色水果业;长期重点发展核桃、油茶产业。产业开发覆盖了100%的贫困村。目前,该市有桑园81.7万亩,特色水果88.5万亩,牛和山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内陆大水面开发养殖面积居全区首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