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执笔人:记者 陈贻泽,参与采写:记者 骆万丽 杨秋 周红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辉煌五年——以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专栏,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展示五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重大战略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就,凝聚起共同奋斗、继续前进的力量,为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敬请垂注。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回首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壮乡干群脚步铿锵,砥砺前行;八桂大地成绩辉煌,再谱华章。

  五年来,我们前行有指针: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写好“中国梦”的广西篇章;

  五年来,我们心底有定力: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担当“三大定位”新使命,以加快实现“两个建成”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脱贫“三大攻坚战”,绘就了一幅壮乡繁荣稳定发展的美丽画卷;

  五年来,我们干事有办法:主动适应新常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焕然一新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刀阔斧从严治党,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全力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全盘研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时下,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正在八桂大地涌动——全区上下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

  办好广西的事情,关键在党。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

  五年来,自治区党委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永恒课题,党要管党丝毫不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放松。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精心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五年来,广西强化依规管党治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攥紧拳头整治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不断探索推进巡察工作,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出台关于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的意见,推进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巡察监督常态化。目前,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均组建了巡察工作机构,共成立市县巡察工作领导小组125个、巡察办46个、巡察组243个,通过巡察共发现违反“六项纪律”方面问题2208个,督促解决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

  服务发展大局走活广西一盘棋

  这一幕,壮乡儿女感恩于心,久久铭记:

  2015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形成这个格局,广西发展这盘棋就走活了。

  “三大定位”将昔日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推到了如今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开放发展,正是广西落实“三大定位”、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善弈先谋势,落子新棋局。

  五年来,广西深化与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着力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形成“南宁渠道”;积极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六大走廊之一,推动形成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面向东盟的国际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泛北部湾合作、大湄公河等次区域合作,中文、中马、中泰、中印尼等双边合作有效推进;深度参与泛珠合作,成为继广东之后CEPA先行先试的2个试点省区之一。

  继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全域实现了国家战略全覆盖。

  立足沿海沿边沿江的独特区位,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广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三大定位”风起云涌,正努力构建“四维开放、三区统筹、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引领新常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发展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

  这五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深层次矛盾和短期困难交织,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广西也面临着困境,感受着压力,经历着大考。

  自治区党委以时不我待的担当,扛鼎使命、回应期待,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主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一串串攀升的经济数据,勾勒出广西经济昂扬上行的发展势头——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二五”末,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达2333亿元,是2010年的1.9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万元。

  结构调整取得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5∶47.1∶35.4调整为15.3∶45.8∶38.9。工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千亿元园区从无到有,千亿元产业从“十一五”期间的3个增加到10个,百亿元企业增至26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倍;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一极,广西经济进入了工业、服务业双轴驱动的新格局。

  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截至2015年,全区铁路总里程达5086公里,其中高铁突破1700公里,昂首迈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289公里,通达80%的县(市、区)。沿海和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分别突破2.3亿吨和1亿吨,机场旅客年吞吐量1885万人次。西部首座核电站并网发电,全区电源装机容量达3400万千瓦。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广西已由全国交通末梢变为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14年1月,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改革措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年来,广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拳频出:从祛除行政审批制度上的沉疴积弊,到扩大开放市场唱主角;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八桂大地有序推进——

  2013年以来,对应国务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广西共清理规范(含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454项;

  “三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事项精简比例超过40%,2015年新增市场主体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

  2015年新增310个整乡(镇)推进试点,推动“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和产业扶贫地区的土地确权和流转……

  肩负着总书记赋予“三大定位”的新使命,广西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引领发展的“龙头”和“引擎”,推动全区改革的“先锋”和“试验区”。如今,北部湾经济区以公共服务同城化率先破局,金融服务等实现了同城化,社会保障“一卡通”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形成“群”的合力,做足“通”的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绽放新光彩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谈及美丽广西的好,南宁市退休医生黄阿姨动情地唱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美丽中国”的广西实践。“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每一阶段实施两年,共用8年完成建设。

  2013年5月,活动开篇之作——清洁乡村在八桂大地的广袤田野拉开帷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股“清风”蔚然生成。目前,活动实施近四载,“清洁乡村”驰而不息,“生态乡村”最后冲刺——“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部曲”铿锵转段后,“宜居乡村”即将登场。

  “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

  绿水青山是广西的幸福底色,良好生态是广西的金字招牌。目前,广西森林覆盖率62.2%,跻身全国三强;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95.6%,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陈武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保障。”

  自治区主要领导的坚定信心和殷切期望,已深深印入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中,化为全区上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如今,绿色广西这块生态金字招牌,开始变为经济“金牌”,良好生态这笔看家本钱,从此变为“发家”资本——据测算,广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总价值高达1.23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额的1/10。八桂大地数十个自然保护区,普遍成了森林旅游胜地。林下经济在全国领跑,目前已发展到5300多万亩,相当于在林下开辟了几乎同样规模的“耕地”。

  强基础重普惠织牢民生保障网

  “彭书记已经3次来我们村了。”田阳县五村镇桥马村村民说。时刻牵挂贫困地区群众的疾苦,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等多次深入百色、河池等地的贫困村屯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共商脱贫大计。

  众所周知,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成为广西面临的严峻挑战。

  迎难而上!广西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从2015年起,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同时担任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在全国开创性地在领导小组下增设了7个专责小组。省级领导每人挂点联系一个贫困县,市级干部联系559个贫困村、县级干部联系2708个贫困村,8000多个单位参与定点扶贫,6500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

  为了做到精准帮扶,全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狠抓“1+20”扶贫文件落实,精心实施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和“十大行动”,在全区贫困户推行“一户一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五年来,广西精准帮扶政策叠加效应逐步显现,减贫效果十分明显。截至2015年末,广西累计减贫人数达560万,超过全区总人口1/10,贫困发生率从23.9%大幅下降到10.5%。令人欣喜的是,今年1-9月,全区15万多户64万多人成为第一批脱贫户,今年全区120万人脱贫目标已经稳操胜券。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举一策惠民生。寻常百姓的小日子,就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民生。

  五年来,广西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百姓盼望出发,将八成公共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大力推进社保、教育、安居、卫生等民生工程建设,让越来越多群众增强获得感。

  五年来,广西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在9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50.7万人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7%和12.7%;出台《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总体方案》,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文化枝繁叶茂文明成果丰硕

  今年7月,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收获了一张响当当的“世界名片”。五年来,广西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民族文艺精品,打响“三月三”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脚踩坚实大地,深耕八桂芳华。广西文艺工作者用精彩广西故事讲述中国梦,以优秀作品呈现广西的“山美、水美、人美、风情美和建设成就美”:《桂花雨》《冯子材》等舞台精品迭出,《夜莺》《海上新丝路》等影视佳作频现,文学、舞蹈等屡获大奖,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广西出版成为现象级文化景观。

  五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文化惠民建设热潮席卷八桂大地:农家书屋实现全区行政村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贯通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大提升了百姓获得感。“文化进万家”、农村电影放映等活动,把党的声音传遍城乡村寨,把先进文化带到千家万户。

  五年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次第开花,东盟成为广西文化产品最大进出口伙伴;《刘三姐》歌声传遍四方,广西风情在世界舞台流光溢彩;广西出版扬帆起航,谱写文化交流合作新乐章。

  民主法治之光照亮新征程

  立法,是法治大厦的基石。

  为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广西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禁毒条例等,填补我区地方立法的空白。同时,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一批重点立法项目,为地方立法实践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创新社会治理的法治之路越走越宽广。

  五年来,广西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平安广西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广西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宗教、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增强。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五年来,在决胜全面小康、让壮乡更加出彩的征程上,广西迈出了坚实步伐,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创5000多万壮乡儿女的美好未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