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李家健 林文翔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9381464298759992.jpg

初具规模的防城港市海湾新区。 李 生/摄 

  今年年初,在防城港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美丽海湾新区、全面融入北部湾城市群。

  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为推动海湾新区建设,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以及专题协调研究会议。市委书记金湘军、市长何朝建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该市各级各部门围绕海湾新区项目建设,通力协作、精细管理、形成合力,各项目进展顺利。一座绿色、生态、宜居的魅力海湾新城初露峥嵘。

  A 打造未来城市中心

  防城港市海湾新区由市中心区、河西片区(部分)、西湾新城(部分)、科教园区、防城江一江两岸以及整个西湾(包含长榄岛片区)整合组建。根据防城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版),海湾新区规划总面积近71.9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9.6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52.29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海湾新区将被整体打造成为该市未来的政治文化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也是未来的港航服务业配套中心。

  新区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其中近期建设为市中心区区域,约18.37平方公里;中期建设为市河西片区(部分)与防城江两岸区域,约10.90平方公里;远期建设为市西湾新城(部分)、科教园区以及整个西湾(包含长榄岛片区),约42.64平方公里。

  B 完善新区功能配套

  今年年初,该市提出实施海湾新区建设计划,重点完善新区功能配套,推进新区升级,提高城市形象品位,并拟定今年要完成98个建设项目,按期达到预定目标。这些项目涵盖城市道路、桥梁、公共服务配套(学校、医院、公园、码头、场馆)、绿化亮化、棚改项目、基础设施配套(水、电、燃气、管线)等。

  建设新区,道路先行。该市把完善路网作为海湾新区的推进重点。包括西湾环海大道、江山大道西段、东湾大道等重点项目,目前项目推进顺利。

  西湾环海大道项目位于该市港口区西湾海西侧,起点与针鱼岭至李子潭道路相连,终点接西湾跨海大桥南侧旅游公路,路线全长9.437公里,是新区一条主干道。目前项目一标已竣工验收,其余标段也正在紧张施工,预计6月底可全线通车。

  另外,东湾大道、江山大道西段等新区核心道路,也将于6月底前完成预定建设目标。此外,起点为西湾跨海大桥、终点为东兴北仑河二桥,全程37公里的国门大道也将尽快启动。国门大道规划为双向8车道,路宽70米,该道路将大大加强海湾新区与东兴市区的联系。

  C 尽显生态宜居理念

  海湾新区有4个天然岛屿、大片原生红树林、50多公里曲折美丽的海岸线、静如内湖的湛蓝海水,以及常年栖息的大群白鹭,生态环境优良。而海湾新区的建设,也将注入更多生态理念,打造成一座生态宜居的新城。

  2018年防城港市将承办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园博园的规划建设,是海湾新区的一项重点工作。该市将通过园博园的建设,完善中心区的城市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彰显防城港市的滨海风光和海湾特色,推进公园与城市生活的融合,为打造全区领先的高水平城市公园和最美海湾城市打下基础。园博园的建设力求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机结合起来,保留更多的自然元素。

  目前,防城港市园博园已完成选址,正开展设计方案征集工作。该园位于防城港市中心区金花茶大道西侧,规划界线呈L型,总用地面积约198.51公顷,选址区域内地势多为低矮丘陵、荒地、湿地。

  此外,绿色、海绵化的建设理念,在新区项目建设中也得到体现。高铁站片区通过绿化、美化提升以及道路、停车场的建设和山头平整,高铁站前广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窗口形象得到提升;而全长2600米的西湾绿道工程(倒水坳桥至针鱼岭桥),是一项丰富群众文娱生活的民生项目,全部采用透水沥青铺设,处处尽显“海绵城市”理念。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整改收尾工作。

    用“全域”思维发展城市

    ■港城笛鸣

    建 树

    在防城港市“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域防城港”的理念。“全域”思维,作为该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已深入人心。海湾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过去,囿于城市既有的历史条件,规划发展多着眼于眼前利益,使得城市管理问题反复出现,城乡分化明显,新型城镇化进程缓慢。而“全域”理念的提出,则强调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更讲究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也更具有前瞻性。新城的规划发展,更要着眼于“全域”发展。

    在规划上,要探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提升,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园林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未来,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通过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注重城镇精细化管理,让群众在城镇生活得更方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