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6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 记者孙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漓江桥扩建工程主墩承台围堰施工现场。 记者孙敏 摄

  一座桥,载入的是史册,连接的是城市更是民心。

  它以漓江命名,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时,结束了桂林“南北一条街,东西一座桥”的历史,更作为国内首座采用“V形”结构的跨江大桥被记入史册。

  然而,随着通行车辆的大幅增加,漓江桥近年变成了市区交通拥堵的瓶颈,市民希望扩建漓江桥的呼声日高。

  群众的心声,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关切重点。2015年9月,这座连接漓江东西两岸的一个重要市区交通枢纽,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需求和市民的企盼中,开始扩建。

  一座桥,关系的是出行,牵动的是社会各界的心。

  从项目被列入2015年重中之重项目,到如今紧锣密鼓扩建中,一年多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市长周家斌都时刻将桥梁扩建项目挂在心头。在每月召开的重中之重项目推进会上,赵乐秦、周家斌都会认真听取漓江桥扩建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项目推进的有关问题。

  漓江桥扩建进展如何近日,记者走近这座正在“换装”的漓江桥,记录下漓江桥“旧貌换新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市民深为漓江桥拥堵而烦恼:漓江桥扩建呼声很高

  每逢上下班高峰期,行人就深为漓江桥拥堵而烦恼。“过桥花个10到20分钟是常有的事情。”家住施家园的市民廖女士说,如果遇到桥上有追尾或剐碰事故,堵车时间更久。大家都希望漓江桥能加宽些就好了。

  市民的声音也被我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到。政协委员陆华军与多名政协委员一起,联名提出《关于扩建或重建漓江大桥,有效缓解大桥交通严重拥堵的建议》的提案。

  在这份提案中,委员们提到尤其是2009年底雉山桥和穿山桥重建通车后,每到上下班时间、节假日及雨雪天,本来较通畅的交通,到了桥面狭窄的漓江桥就十分拥堵。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带来严重的交通隐患,漓江桥已经成了市区交通拥堵的瓶颈。

  “市民要求扩建或重建漓江大桥的呼声很高。”陆华军说,漓江桥的改扩建,对于全市交通的畅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关系着桂林东西城区居民的出行,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漓江桥双向两车道已不能适应市民出行需要。2015年,漓江桥扩建项目被列为由市领导跟踪服务推进的“重中之重”项目。按照计划,漓江桥扩建采用两侧各建一幅桥的方案,项目总投资3亿元。扩建后的漓江桥全长521.08米,其中主桥长264.46米,引桥长256.62米。工程将对引桥两侧辅道进行改造,两侧新建4米宽辅道及2.5米宽人行道,改造后引桥断面宽51.5米。扩建后的桥梁及引道均为双向六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建设年限为2015年至2016年底。

  2015年9月28日,项目正式开工。

  “不期而遇”问题不断出现:半年攻克多个技术难题

  3月17日,蒙蒙春雨已连续下了几天。春季的到来,预示着桂林汛期即将来临。漓江桥扩建工程的施工方———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桂林漓江桥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书记李虎看着窗外的雨,有些担心:去年11月,突如其来的秋冬季洪水,影响了工程进度,比原计划的进度有些延后。

  “在桂林建桥的难度,在全国都有名。”李虎说,尤其是漓江桥,建筑在大面积的岩溶地质上,所涉及的地形很复杂。据资料显示,漓江桥建设共耗时6年,这在当时中国路桥史上极其罕见。此次漓江桥的扩建,地形的复杂性也再次给项目业主和施工方带来了同样的技术难题。

  李虎介绍,由于漓江桥建筑下的溶洞地质,原来设计4个墩总长度要打700多米,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溶洞,导致打桩深度不断加长。现在实际打桩的总长度,比原来设计方案加了60%。除了地下“不期而遇”的溶洞,地质的复杂性,还易导致施工中卡锤等诸多问题,给施工难度不断“加码”。

  针对漓江桥扩建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不期而遇”新问题,施工方和业主单位不断优化技术方案,精细到桥梁的每一个孔都有一个技术方案支持,“这在我们的建桥经验中也是很特别的。”李虎说。

  精细的施工技术方案,是为了让漓江桥扩建工程的稳扎稳打。记者在工地上看到,现场的建设热火朝天。工人们分工明确,挖掘机、钻孔机械同时开工,不间断作业。

  “基本上每天有100多名工人在施工。”李虎希望能赶在汛期到来前,尽可能多完成一些基础作业。施工队对工人作业时间进行了科学安排,确保工程不停歇,春节期间天气条件良好,施工队抓紧时间施工,基本都没回家过春节。

  据了解,漓江桥扩建方案设计共有4个主墩44根桩,目前施工方已基本完成了3个主墩和40根桩的作业,正在对3个主墩进行承台围堰施工,为后续的浇筑做准备。

  高效务实体现办实事决心:一座桥连接的是城市更是民心

  一座桥梁的建设,既要有稳扎稳打的施工,也离不开施工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协调解决。此次漓江桥扩建,还同时面临着确保旧桥安全通行,减少扩建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每周都开例会,了解进展,解决问题。”在漓江桥扩建工程建设现场指挥部,记者对工程部经理石帆的采访不断地被来办事的工作人员“打断”。指挥部是协调各方问题解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神经中枢”,很多工程事宜需要在指挥部汇总,然后上传下达,让工程顺利推进,“工作量大,责任也大。”

  旧桥的安全使用是此次工程考虑的重点之一。为此,指挥部聘请了湖南大学的专家为旧桥实施实时数据监控,确保旧桥使用的安全。与此同时,在交警的配合下,旧桥两头都新增了红绿灯和步道,控制交通流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漓江桥扩建而对市民出行产生的不便。

  项目开工半年来,指挥部和七星区、象山区、规划、住建、海事、交通运输、航道、园林、交警等各个部门都建立了紧密联系。一旦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问题,各个部门都能第一时间抽出人来协调解决。

  每周,工程进度的周报都会在指挥部汇总,按时报送到负责跟踪服务推进项目的市领导手中;市城管委将汇总信息进行整理,也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报送一份。信息的通达,让这项工程不仅确保能及时解决问题、按时推进,还能接受社会监督。

  高效的处理事务方式、专业的施工技术、上下通达的信息,漓江桥扩建工程在推进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石帆看来,体现的是桂林市委、市政府和工程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民办实事的决心。“我们力争按进度计划完成项目。”石帆说,同时也希望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努力,让漓江桥尽早“旧貌换新颜”,在桂林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再次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