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7日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记者 刘京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桂中水城风景如画。(记者 黄光荧 摄)

  编者按:“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打造广西“双核驱动”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在坚持走“四型发展”之路上克难攻坚,经济形势一路拾级而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盘点十二五点赞新来宾”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就,敬请关注。

  夏末一日,本报记者黄光荧忙着采访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登高望远,他习惯性地按下快门,城北新区发展的一幕被定格下来。

  他的作品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他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上万个这座城市发展的瞬间。在来宾撤地建市之初就搬至来宾生活,如今他认定自己已融入这座城市,真正成为一名“来宾仔”。

  黄光荧说:“我见证了来宾的发展,也感恩来宾的发展,我对这里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期待。”

  说话间,“十二五”进入了收官阶段,回想这5年,我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利当头、名声在外,在这些变化中,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来宾形象一天比一天了得。

  名片:叫响全国品牌提振信心

  过去,提到“来宾”会让人联想到广西的“十四阿哥”,而这5年来,来宾不再处处落后,而是多了好几张响亮的名片,让来宾人民有了打一场翻身仗的自豪感: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广西园林城市、“双核驱动”战略重要节点城市、中国观赏石之城、中国观赏石之乡……

  这背后反映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来宾的名气和变化得益于硬实力的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市专注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奋发图强换来一片硕果:财政收入2011-2014年年均增长7.78%;2011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486.21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850元,年均增长6.6%。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1:47.5:28.4调整为2015年上半年的13.53:49.34:37.13。

  5年来,“桂中水城”叫响八桂大地,公共文化服务把城乡变成欢乐的海洋,文明城市之花处处绽放,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小有名气,全市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前超额完成节能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这些变化,凝聚了5年来我市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辛勤汗水。

  工业:传统向新型现代化转型

  自治区给来宾的定位是“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把工业和信息化、工业园区、汽车(机械)零部件、茧丝绸及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工业“四大会战”“百亿元产业”“十大新兴产业”“千亿元工业园区”等战略部署和项目建设成果令人备受鼓舞,努力建造的来宾特色现代工业体系蓄积发力,工业经济迈入跨越式阶段,捷报不断。

  当前,我市铝产业链不断延伸,三英铝业、双利铝业一期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铝精深加工基地逐步成型;“铝电结合”获批,银海铝业保持满负荷生产,带动下游企业逆势增长。

  与此同时,“热电联产”效应提升,百亿元能源基地初显雏形;3条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向下游积极延伸扩张,循环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我市工业发展也收获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7亿元;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529亿元;园区经济成为工业主力军,来华管理区升格为自治区级高新区;2014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1家,其中亿元以上96家;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融合,96%的企业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半数以上企业安装了自动化生产装备……

  这些工业成效,是我市优先发展工业,科学发展工业,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的结果。

  农业:特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

  来宾是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大市,在农业发展上,我市特色鲜明,可谓是“大手笔、巧手法”。

  5年来,桂中治旱一期工程顺利施工接近尾声,二期工程已于上月底正式开工;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为我市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水利毛渠建设上,2011-2014年,全市累计建成5300多公里,相当于两条南宁至北京的铁路长度;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任务,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近80万人。

  5年来,全市粮食、甘蔗、桑蚕、水果、蔬菜等主导产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实现连增,实现“稳粮、保蔗、增蚕、强果蔬、兴养殖”目标;自治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成为试点;观光农业遍布全市各地;糖料蔗生产能力继续引领全国……

  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同时,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4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约37万户,户均增收约1280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0年的32%提升到2014年的37%,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现代都市气息愈来愈浓

  作为位于广西中心地理位置的城市,来宾的现代化城市气息可视为广西形象的一个窗口。

  5年来,我市城市框架迅速拉开,桂中水城彰显魅力并开通第一条旅游航线,市区28公里内环路顺利通车,来宾高中、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市人民医院、来宾体育馆、大剧院、创业馆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在城乡建设上,2011-2014年,城镇人口从74万人提高到85.5万人。

  一批城市“符号”也令人刮目相看:沃尔玛、万达广场、南宁百货、国美电器等大型知名商贸企业相继进驻;中兴超市、裕达购物广场提升完善;10个农贸市场、桂中小商品集聚区等专业市场日益强盛;圣堂仙境、连片薰衣草、中南第一温泉、矿山公园等名词代表来宾出彩全国,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200多万人次,增长20.49%。

  5年来,我市迈入高铁经济时代,湘桂线柳州至南宁段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高速路来宾段均实现通车,全市66个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724个行政村,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6700多公里;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16万吨,港口吞吐量1059.42万吨,分别是2011年的2.78倍和1.5倍,实现历史新高。

  民生: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来宾的家底并不厚实,做成一件事往往要比其他兄弟城市付出更多努力,但“十二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地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视人民幸福感为己任。5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民生的资金投入,成效令人感动:

  全市66个乡镇实现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学前三年入园率由2010年的43%提高到2015年的7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区前列;柳州师专升格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桂林航院来宾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零”的突破……

  市人民医院升级为国家三级医院,结束无三级医院历史;各县(市、区)均建有一所二级县级医院;全市725个行政村均建有标准的村卫生室;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98.49%,创历史新高;建成779个村级人口计生服务室和幸福家园……

  2011-2015年7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123.8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99.42%;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9%内,始终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数4.10%……

  全市城镇“五险”纷纷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各项社保基金发放率为100%;2011-2015年7月底,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25900套,新增分配入住17941套;从2013年开始,推进以购代建货币化安置模式,当前累计采购7200多套商品房用于棚户区改造安置……

  全市差别考核政策取得双赢效果,金秀、忻城树立了“生态发展”理念,生态经济蓬勃发展;市政府下放事权436项,进一步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我市社会公众安全感首次挤进全区第5位,2015年第二季度跃居全区第2位;5年来,全市减少贫困人口31.7万……

  激流勇进,百感交集。回眸“十二五”,我市围绕“富民强市”新跨越这一目标,真正走出了一条“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和绿色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最终的效果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

  砥砺前行俱往矣,时不我待扬帆行。前行的路上,来宾始终像一头拓荒牛,用5年坚实的脚步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而来宾“十三五”美好蓝图正等待全市260万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描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