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莫艳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改造后的广西特色旅游名村——桂林市秀峰区鲁家村,成为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自治区住建厅供图)

  一场深刻而美丽的变革正在悄悄重构广西乡村。

  青山绿水间,“老”村庄重获“新生”;高岭陡坡上,“旧”屋宇换面改颜。

  越来越多的人在重返乡村,曾经淡去的乡村文化又逐渐浓烈,曾经远离的乡愁正一点点回归,一度割裂的乡土历史被重拾传承。

  从海之滨到山之腹,从城之郊到国之境,重塑中的广西乡村正一点点露出惊艳。

  曾经穷土岭 今朝富村庄

  “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10月的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山环水绕,秋色渐浓,万亩无公害柿林冒出点点艳艳的红。

  一场秋雨扫过,气温骤降,红岩生态旅游江全楼的年轻老板朱郭琦坐在外屋的矮凳上,眼前是一个个摆放好的柿饼。这个国庆黄金周,红岩村60多家农家乐客人天天爆满,“我家光柿饼就卖掉400多斤。”朱郭琦说。

  红岩村曾经是穷村,石山土岭难觅生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柿果的种植,滋养起这个小山村,渐渐“金满盆,银满窝”。2003年,村里谋划建设新村,整体拆旧建新,8个月时间建成31幢花园式农家小别墅。当年10月首届恭城月柿节,脱胎换骨的村落实现旅游收入25万多元。

  兴奋的村民们采取了更大的行动:成立农家乐旅游协会;建起广西第一家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全村改用沼气;修建环形村道、观光小道、瑶族特色风雨桥、滚水坝;至今建成60多幢花园式农家小别墅,有600多个标准床位。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红岩村名头越来越响,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4万多元。

  这是广西乡村变化的缩影,也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方向之一。

  广西有18万个自然村落,过去因为穷,也因为观念的落后,大大小小的“火柴盒”民居充斥乡村,户型简陋、朝向不一、杂乱无章,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纵然处处山环水绕、不时云蒸霞蔚,也掩不住不良村容环境的窘态。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敏锐地关注到这一点,吹响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号角。

  翻山越岭、走村入寨,深入调研后,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要保持村庄传统格局肌理,充分体现丰富多彩的民族、乡土建筑特色。

  正是突出了生态、特色和乡土韵味,红岩村优了生态、“红”了名声、富了口袋。

  正是沿袭了黄砖裸露的“土气”、“吞”型格局的“老气”,恭城莲花镇门等矮寨古村韵味别具,在垃圾资源化微生物处理站等垃圾、污水设施的助力下,如今村里土黄屋子错落成片,依山傍水,抬眼皆是“绿水映黄墙、山边小道幽、垂柳拂碧波”。

  正是重特色、显韵味,以种桑养蚕为主的宾阳县古辣镇刘村村委水丽村,按照岭南风格改造民居,富庶的村子翠竹环村,愈发古朴幽雅。

  正是民居的重塑、民俗的挖掘、生态的保护,乐业县火卖村更“火”了,这个处于大山深处、参照桂西高山汉族木瓦干栏式结构改造的村落,每逢节假日总是一床难求。

  旧宅入画境 古村绽新姿

  村舍去留之中,不变的是泥墙,留下的是经典。

  彭清华书记说,“古村保护,重在抢救、修缮和利用”“既要保护外部‘筋骨肉’,也要传承内在‘精气神’”。

  在阳朔兴坪杨家村,一组废弃的农家泥房经过改造,惊艳出世,摇身变为一家精品度假酒店,有23间客房,图书馆、咖啡馆、瑜伽馆、温泉、画室、禅修馆一应俱全。

  秀山丽水间,这5座独立又相邻的桂北民居,庭前恬静雅致,院后花木扶疏。悠闲静谧中,酒店还是村庄,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类似重生的村落正在变为奢侈品。

  暖暖的阳光下,上林县鼓鸣寨空气中飘着丝丝桂花香和八角香。鼓鸣寨四面环山,错落于山坳最低处的古民湖边,这个黄泥色的壮民族夯土建筑古村落,有120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鼓鸣寨公司打算投入6亿元进行保护性开发。

  走进一间改造修缮好的土菜馆和民居客栈,土黄的墙、褐色的长条桌、蓝色的印花布,拾凳而坐,恍若重返旧时光,心也跟着沉静了。

  鼓鸣寨公司将在古村的边上建起一个生态移民新村,村民进行集体搬迁。作为置换,包括古村落在内的1万多亩地交由鼓鸣寨公司修缮、开发建设,“由意大利公司设计,将建起一个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区。”公司负责人表示道。

  “广西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各种原生态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彭清华说,只要科学规划、综合配套、善加包装、合理利用,完全可以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在全国打响广西的乡村品牌。

  在保护性开发的潮流中,广西的古村落重新融入乡村画境,更多的“旧”乡村,也重新绽放新姿。

  秋日午后,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73岁的韦爱英坐在自家高大的龙眼树下,眯缝着眼,享受徐来的清风,旁边一群鸡在水泥道上踱着步子。

  2012年的露美村还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后,露美村陆续推进土地整治、高效节水灌溉、村容村貌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批项目,村民养起肉鸡、肉兔,种上芒果、蔬菜、火龙果、香蕉、葡萄。韦爱英说,路宽了,房美了,露美村真的变美了。

  万村塑“醉美” 滋养城市根

  其实在广西,乡村每一天都在变美。像红岩村、火卖村这样的乡村还有很多。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乡土重建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是牺牲乡村而繁荣城市,并且这样最终导致乡村的衰败、溃烂,以致城市的繁荣终将走不远。

  不能让乡村再贫瘠,保护乡村,留住乡愁,恰是保住城市的源、文化的根。城市反哺乡村,城市乡村和谐并重,正是城市繁荣的依仗。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全区8万多名干部分赴1.4353万个建制村,整合资金、项目、资源,改善居住、出行、办事条件,治山、治水、治田,村庄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乡村居住环境悄然巨变。

  乡村越来越干净。一家一个垃圾桶、一屯一个垃圾池、一村一辆垃圾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日。不少地方由过去的“河水当肥用,垃圾堆成山”变成现在的“河水能洗菜,垃圾分类卖”。

  乡村越来越绿。秉持“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理念的“绿色村屯”全面创建,许多村落呈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及江河沿岸成为道道靓丽风景线。

  乡村越来越有特色。重建改造中,广西挖掘了历史、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不少民居运用了传统的白粉墙、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花格窗、福寿元素等乡土符号,可谓“飞檐翘角马头墙,干栏挂落花格窗,素瓦灰墙斜山顶,花鸟虫鱼绘外墙”。

  乡村越来越宜居。一栋多功能综合服务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的“三个一”成为每个行政村的标配;“农事村办”服务覆盖了所有远离镇区、地处偏远的村屯,村民不出村可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乡村越来越富裕。各村注重生态保护,体现乡村特点,彰显民族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尊重农民意愿,或整体搬迁重建,或就地翻修改造,建起一大批民族风情旅游型、文化型、农业生态型、工贸型村屯。富裕的农民纷纷洗脚上田,从事商业、旅游、运输等非农产业,乡村发展旺了,群众腰包鼓了,乡村在产业“绿色转型”、经济“绿色增长”的转变中,更是收获了不少“绿色财富”。

  (执笔人:记者 莫艳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