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亩三分地,河池人不仅种出了粮食,还玩出了许多新花样,栽花种草搞旅游,畜牧水产成产业,一片土地,四季不断“变脸”。一句话,人多地少的河池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领越来越大,传统的精耕细作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办一次油菜花节,门票连同其他收入,村里赚了十几万元,每户分红3000多元。”近日,南丹县巴平下街山水特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黄忠仁说,今年4月,当地村民种植的上万亩油菜花,吸引四五万游客前来赏花,村民们“沾”着花海收获了一沓沓票子。
为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河池市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部门配合”的发展机制,让绿色的田野“生金吐银”。天峨县三堡乡10多万亩的桐果林,村民们每年先是“沾”着桐花赚乡村旅游的外快,再挣桐果产品的票子。“来赏花的人多了,自然拉动农家乐和农产品市场。”三堡乡村民王光焰说。
传统农业模式悄然改变,让田野里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种植业、养殖业互相循环起来。宜州市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在桑园套种农作物和套养果园鸡等,全市桑园套种经济作物达2.4万亩,套养果园鸡30多万羽,一年产值5000多万元。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村民谭复甘,采用“草—牛—草”的种养模式,在下南乡种植50亩牧草,建起养牛示范场,年出栏牛140多头,创利10多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农户纷纷种草养牛,该乡成为全县种草养牛最大的乡镇。
如今,河池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农作体制的创新中收获了沉甸甸的实惠。“以前种油菜花只为了榨油,现在变成旅游项目,收入翻倍增长!”黄忠仁说。南丹县把休闲农业作为旅游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迎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井喷期”。该县从事或参与休闲农业受益的农民达2.5万人,带动农户2800多户,年人均增收近800元。
典型示范的引领,推动了全市农牧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1111家,家庭农场200家;今年1至6月,全市农林渔牧业总产值62.18亿元。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河池市5地试点启动实施水库移民信贷扶持贴息
近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联合下发了广西水库移民信贷扶持贴息试点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2015年水库移民信贷扶持贴息在全区5个市25个县(市、区)先行试点,我市有5个县(市)列入试点,分别为:大化瑶族自治县120万元、 【详细】
河池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2015年7月6日河池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任命: 杨晓春为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巫玉琼为河池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详细】
河池市人大常委会对核桃产业专题询问小记
7月6日,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核桃示范点,在镇干部的组织引导下,村民们掀起了管护热潮。 【详细】
一季度河池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全区第三
7月6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永清率调研组到我市,就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唐标文汇报相关情况。 【详细】
河池市两旅游项目跻身全国优选名录
日前,记者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了解到,今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2015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我市红水河都安三岛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环江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入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