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5日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樊荣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节前,象州县多个部门的干部连续数日给寺村镇中团村喜力屯送大果枇杷和芒果树苗,并指导村民发展水果种植。村民小组长廖泽胜告诉记者,以前喜力屯有不少贫困户,虽然有水果种植的历史,但收入甚微,2年前县里帮助实施连片葡萄开发项目,贫困户全部享受免费政策,如今,喜力屯种植了千亩葡萄、大果枇杷,贫困户家庭也富起来了。

  廖泽胜告诉记者,去年,仅千亩连片葡萄园这一项目,喜力屯的收入就达700万元。如今的喜力,家家户户拆掉旧泥房,盖起了新楼房,70%的家庭买了小汽车。

  喜力屯的变化,源于象州县开展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及贫困农户动态管理工作,对全县贫困村、贫困户摸清底数,并选准扶贫项目,做到精准扶贫。在建档立卡过程中,该县还进一步确定行政村贫困的绝对指数,把行政村分为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村又根据其经济条件分为A、B两档,非贫困村也根据经济状况分为3个档次。“建档立卡,科学分配指标,我们按照不同的档次有的放矢地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农户增收、脱贫。”该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说。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一项新要求和新举措。近年来,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已在桂中大地上打响。“十二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强扶贫对象的识别确认工作,瞄准对象,摸清底数,使扶贫工作有的放矢,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去年,武宣县在全县10个乡镇36个贫困村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共培训贫困村农民1万余人次,在农家课堂上向贫困户输送科技种养技术。同时,该县还根据各村实际,把油茶、莲藕、肉牛养殖等作为扶贫产业项目。目前,该县共发展油茶4200亩、莲藕780亩,并成立多个合作社,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群众看到了收益,种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瞄准贫困对象,实施产业扶贫。如今,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项目向多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个扶贫产业的局面:合山市澳洲坚果示范基地项目已初具规模;金秀“山外群众人均一亩果,山内群众人均一亩茶”的构想即将实现;兴宾区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忻城县走出规模化、区域化、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突破,亮点工作频现,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去年,我市共有5.2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