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樊荣华 韦海臣 何彩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桂中水城生态养眼(黄光荧 摄)  

盘古公园便利惠民(黄光荧 摄)

 

 

 

 

  新图景、新成就、新希望。

  2014年是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希望之年、收获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坚定发展信心,满怀发展激情,深入实施“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坚持“大兴产业、完善提升、聚集人气、控制规模”城市发展方针,走一条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和绿色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砥砺奋进,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创出新局面。

  回顾2014,精彩纷呈,亮点频现。来宾的各项事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12岁的来宾更加壮实,社会更加进步和谐,人民更加幸福自信。

  亮点一:

  “四型”发展催生经济新动力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再加上我市产业基础薄弱、传统支柱产业面临结构性难题的现状,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大兴产业、完善提升、聚集人气、控制规模”的城市发展思路,坚持走“四型”发展之路。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和绿色型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贯穿每一个领域,工业总量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优势凸显,全市经济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走出了一条靓丽的平稳上扬曲线。

  产业优化升级

  工业经济持续发力

  今年11月,来宾电厂“厂中厂”——华欣纸业的8台4200型纸机全部完成调试,顺利实现投产,成为来宾热电联产第18家热用户,为来宾电厂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鲜“血液”。我市集中供热项目规模逐步扩大,已有30多家企业与来宾电厂签订集中供热协议。百亿能源基地建设主体规划和布局已完成,一个以来宾电厂资源为中心,热电联产、煤炭交易中心和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组团初现雏形,热电联产百亿元能源基地孕育而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同月,来宾银海铝业280台电解铝槽全部恢复生产。这是该企业自2011年建成投产以来首次满产达产。在此之前,该企业历经了4次停产又复产的艰难过程,一度陷入“生产就亏损,不生产也亏损”的两难境地。今年7月,新的直供电政策获得自治区批复,“铝电结合”让来宾铝产业走出低谷,重获新生。

  通过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制糖、电力、冶炼、铝业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产能逐步释放,谱写了一曲曲调整优化、奋力追赶的新乐章。

  今年也是我市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迈开脚步,朝着“四型”发展之路奋力前行的“追赶年”。茧丝绸、汽车机械配件、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民族医药、建材、新材料等产业释放新活力,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调优农业结构

  筑起优势特色产业新高地

  近日,来华投资区创建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通过自治区考评组验收。在示范区内,无公害蔬菜基地、葡萄庄园、雪花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特色农业成为企业创富、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今年,我市大力推进农业发展,这座农业大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农业强市阔步前行。按照“调出特色、调大规模、调好质量、调成品牌、调高效益”的目标,坚持“稳粮、保蔗、增蚕、强林果、兴养殖”的思路,全市上下同频共振,掀起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高潮。一批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不断壮大。兴宾农科所“双高”糖料蔗基地、忻城薰衣草庄园、象州百丈乡有机稻种植基地等一批大型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均已成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鲜茧、畜牧、养殖、茶叶等支柱产业持续发展。花卉、油茶、木材等林业产业及观光、生态、休闲等特色农业迅速发展。

  桂中治旱和土地整治两大工程加快推进,截至今年11月底,桂中治旱一期工程完成年度工程投资4.48亿元,隧洞开挖累计完成33公里,明渠开挖和衬砌累计完成15公里。二期工程计划于明年开工。桂中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完成建设任务,新增土地近10万亩。两大农业工程的建设,将成为我市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积极融入区域合作

  打造商贸物流中心

  来宾北站投用,我市加入广西高铁经济圈;来宾至武宣高速公路开通,拉近了市、县空间距离;红水河水运复航,千吨级船舶可直达广州……今年,以构建大交通体系为突破口,我市积极融入西江经济带建设、柳来河一体化等区域性合作,全力打造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重要旅游城市。

  今年1-11月,全市公路运输周转量增加11.2%,水路货运周转量增加20.2%。

  一年来,全市上下以快马加鞭、奋蹄直追的姿态和速度,创新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推进辖区内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疏港公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沃尔玛、南宁百货等一批大型商贸企业进驻我市,形成了新老城区商圈并驾齐驱的局面。旅游发展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码,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至11月,我市旅游总收入达72亿多元,增长41.33%。第三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据统计,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28.5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农业增加值63.5亿元,同比增长4.0%;工业增加值149.7亿元,同时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115.3亿元,同时增长6.9%。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56.5亿元,同比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1亿元,同比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1.4亿元。

  亮点二:

  创新“来宾模式”

  迈出“深改”新步伐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起步之年。今年,我市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出台了“1+7”的改革方案,细化改革举措,勇闯改革“深水区”,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我革命”。

  10月15日,市政府正式印发《来宾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新设市场主体办证“四证一体”改革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八大新政”。

  11月8日,《来宾市2014年保留下放暂停行使调整管理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在《来宾日报》上公布,政府“晒”出49个单位部门的权力清单。

  截至11月底,我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受理了318149件行政审批事项,办结321149件,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

  ……

  随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7”方案的出台,我市正式转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阶段。

  今年,我市以精简审批项目、再造审批流程、构建监管体系为重点,在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持续不断推进流程优化、环节精简、效率提升和标准化建设,向着“把来宾打造成全区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地级市之一”的目标坚实迈进。

  上下“一盘棋”形成改革强大推动力

  深化改革之初,我市及时调整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配置,市长亲自担任组长。为减小改革各项工作阻力,领导小组仅保留了政府办、编办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在改革中,我市主动承接上级取消、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下放29个项目到各县(市、区);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按照“保留一批、下放一批、调整一批、暂停行使一批”的要求大力精简审批项目,将368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大幅精简,取消、合并一部分,暂停行使30项、下放23项、调整管理方式125项、保留148项,并将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

  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有效推动了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力推“刚性约束”促成标准化建设

  “将审批时限在法定办结时限内整体提速70%以上”是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服务效能上,我市立足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实践,注重建章立制、流程再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体系。

  为切实改变“重审批、轻监管,重管制、轻服务”的状况,我市制定《来宾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方案》,配套出台了《来宾市行政审批操作标准化实施方案》,对市本级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逐项规定唯一对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图,确定审批主体,界定审批权限,简化申请材料,减少审批程序。

  当前,从自治区监控中心反馈回来的数据显示,我市的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都是100%,实现了行政审批服务“零超时、零投诉”。

  同时,我市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和“权责对等”的原则,切实解决制度在执行环节变形走样的弊端。要求每个单位清晰罗列出被监管对象必须具备的资格资质、产业政策、规划布局、节能环保、消防标准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并分类明确监管重点。

  亮点三:

  涤荡“四风”真挚为民

  从今年1月开始,我市按照中央、自治区党

  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1587个单位、7627个基层党组织、98525名党员参加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重要抓手,持续用力破“四风”顽疾,系统解决群众诉求。

  这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实践的砥砺、一项使命的召唤。在活动中,市委常委带头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工作,涤荡“四风”之弊,扫除行为之病,真心实意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聚焦“四风”补足精神之“钙”

  活动中,我市把学习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摆在教育实践活动首位,不断强化学习教育,着力解决“总开关”问题,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市委常委带头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对照理论理想,端正思想、坚定信念;对照党章党纪,匡正作风、务实清廉;对照民心民声,摆正位置、甘为公仆;对照先辈先进,修正差距、见贤思齐。各县(市、区)党委书记对照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谈学习、谈体会、谈工作。市、县党委常委先后开展集中学习共50次,为基层联系点上党课260次,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党性修养。

  为抓好“四风”问题的整改整治,市委启动了常委大调研、大走访,为全市活动的开展“把脉问诊”。“把脉问诊”后,市委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照四正”学习教育大讨论、“三万三进”为民服务大走访、“三服务四整治五建立”整改落实大行动等一系列活动载体,启动服务群众“直通车”、服务企业“直通车”、网络问政“直通车”、法律服务“直通车”……从群众最期盼的具体事情做起,始终聚焦“四风、六病”,破解“五难”问题,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增强了信心。

  向问题“叫板”

  让群众“叫好”

  针对剖析查摆和群众反映的“四风”方面突出问题,市委迅速出台整改措施,回应群众关切,不等不拖,立行立改,让群众不断看到新的变化,感受到新的气象。

  我市从群众最反感的“四风”问题抓起,重点开展机关干部纪律、基层干部“走读”“吃空饷”、党员干部纵酒、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25项专项整治。在整治基层干部“走读”和机关干部纪律方面,市县两级加强明察暗访,联动开展整治,有效遏制了党员干部“庸懒散”现象;针对群众反映社会上赌风盛行等问题,市公安局掀起了打击黄、赌、毒的“无声风暴”行动,连续开展集中行动103次。同时,开通了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网络问政、法律服务四个“直通车”,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活动中,我市包案处理信访积案近200件,处理“吃空饷”人员近30人,处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146起,处理199人。随着活动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接地气,把心交给群众,扑下身子为民解忧,赢得了群众好评。

  着眼树规立矩

  健全长效机制

  活动中,市县两级共建立健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从严管理干部、工作推进落实五大类76项为民务实清廉的制度,把一系列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固化为制度,传导落实到“神经末梢”。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全市党风政风和党员干部的作风整体好转,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风清气正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中央第九巡回督导组组长王金山到我市调研指导时,给予了“认真、扎实、有效,达到密切联系群众、强化群众观念、巩固执政基础的目的”的评价。

  亮点四:

  加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办好民生实事惠及百姓

  2014年,我市民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多措并举、多点开花。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社会民生答卷,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得到很好满足。

  “创城”提升城市形象

  在2013年11月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上,今年9月18日,我市又摘得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的牌子。至此,我市的“两城”创建工作得到国家层面肯定,为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名城打下坚实基础。我市也成为广西唯一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载入来宾文化发展史册。

  12月22日,我市获得自治区绿化委员会、自治区林业厅授予的“广西森林城市”称号,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一年,我市还统筹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自治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科教文卫事业结硕果

  为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一年来,我市新建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层次的重点学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来宾校区建成开学;柳州师专升本工作已高分通过全区评估,现正抓紧做好迎接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与此同时,在新建成市人民医院并被评定为全市首家国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基础上,市中医院顺利晋升为国家三甲中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5200多套;就业形势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3.7万人;在抓紧实施自治区下达的10项为民办实事任务的同时,努力办好社保惠民、安居惠民、教育惠民等市本级新增的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法治来宾、平安来宾建设,社会公众安全感排全区前列。深入开展“美丽来宾”乡村建设工作,城乡环境治理形成常态化。全面落实以保护生态、考核绿色GDP为重点的差别考核机制,树立金秀、忻城、合山等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县(市)的科学发展导向。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回首2014年,砥砺前行的来宾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克难攻坚,向世人交出一份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成绩单;展望2015年,前景大有可为,我们信心百倍,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更加坚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