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王万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趴在车窗上往外看,若看到齐刷刷的泥坯房一定是到贺州了。”2009年3月,记者来到贺州。那时,“泥坯房在贺州农村还随处可见。”贺州市是广西最边远、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全市230万总人口中有贫困人口64.15万人,两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两个自治区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区),170多个贫困村。

  历经5年多,再从南宁来贺州,无论走哪条路,一入贺州,两边的泥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小楼房,一个个小村犹如一个个绿岛。深入采访发现“里子”比“表子”更诱人。这几年,贺州贫困人口减少33万多,到2013年底,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3842元,而2009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

  若仅从“十二五”开局以来统计,该市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达4.35亿元;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帮扶资金(含折款)达1.38亿元,其中定点扶贫6473万元,企业帮扶7328万元。

  1

  说一说贺州扶贫的特色就俩字——精准。

  精准制定扶贫策略,构建“大扶贫”格局

  “想创业,但没有资金。”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黄屋排村村民黄高祥一直想通过创业打个经济翻身仗,然而资金问题却一直困扰他。出乎黄高祥意料的是,他的困扰被贺州市的一个政策破解了。

  针对贫困但民风淳朴的村,该市与广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订协议,开展“文明诚信与金融同行”活动,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问题,无论你是否有丰厚的家底,只要做人诚信,能通过信用评级,就可以无担保给予信用贷款。该村10位村民获得了桂东农合行授予的2A级以上“信用户”的牌匾,并为他们颁发了授信额度3-5万元的银行贷款证,黄高祥就是其中一位。凭着5万元的贷款,黄高祥养了1000只鸡,又养了10头猪,年底就赚了1万多元。

  像黄屋排这样,通过信用评级获得贷款的村被称为信用村。仅2013年该市就建设信用村61个,每个信用村培养文明诚信户50户以上,覆盖全市所有的乡镇、社区。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就帮助3000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在贺州,这种针对具体扶贫情况,精准制定策略的例子并不少。

  针对扶贫帮扶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难,该市组织部牵头,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组织优势和协调功能,在组织系统开展了“结对扶贫我先行”活动,组织全市16个单位分别结对帮扶1个贫困村(市委组织部本部帮扶1个乡镇及三个贫困村),通过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对贫困村和农户进行重点帮扶,助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该市共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4600多万元,打造了一批“民心工程”,得到了帮扶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市委组织部结对联系帮扶的富川县葛坡镇为例,该部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制约全镇科学发展和基层党建的瓶颈问题,在干部监督管理、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群众机制、党务政务公开、群众利益诉求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破解了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职能“空心化”出现的“有限权力无限责任”难题,实现了乡镇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为推动扶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障。2013年葛坡镇完成财税收入482.4万元,同比增长20%;引进项目8个,实际到位3.2亿元;农业总产值16368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24元,同比增长了20%。

  针对帮扶浮于面上,不深入的问题,该市为170个贫困村落实区直、市直、县直定点帮扶贫单位520个,落实32名市四家班子领导挂点联系32个贫困村;派出蹲点干部639人,其中厅级8名(挂点领导)、处级81名,科级级以下549名。2013年帮扶资金投入(含物资折款)18677.44万元。

  各帮扶单位把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技术培训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抓出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方面:各帮扶单位2013年共修建村屯道路185.57公里、饮水工程53个、水利设施67项、沼气池1844座,危旧房改造1789户。

  产业开发方面:各帮扶单位把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种植经济作物14533亩,养殖家畜17156头、家禽39.5825万羽,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快产业发展。

  技术培训方面:提升素质,开展“智力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业、科技、水果、林业、劳动等部门专家,为贫困村群众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66期,培训人员15726人次,极大提高村民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技能。

  此外,为更好开展扶贫工作,为全市170个贫困村派遣了党组织第一书记。形成了以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骨干的驻村干部队伍,他们为贫困村发展带来新理念、资金、技术、信息,也带来了发展活力。

  2

  精准组织扶贫力量,形成“千企帮村”之势

  扶贫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2013年6月,贺州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市工商联决定共同开展“千企帮村、助民圆梦”活动,组织和引导全市非公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攻坚工作和“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贺州”活动,帮助贫困村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扶贫对象实现脱贫致富梦想。

  据不完全统计,“千企帮村、助民圆梦”活动自2013年6月26日启动以来,非公企业帮扶贫困村500多万元,300多户贫困户和家庭困难学生得到帮扶。

  广西汇景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益民汽车有限公司、贺州市绿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觉自愿在三个村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帮扶资金36万元。

  八步区非公企业对13个村结对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其中投入“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贺州”活动50多万元;到扶贫村兴办企业或新建项目10个,项目投资资金4000多万元,示范带动和引领贫困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宽贫困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贺州市金泰粮油公司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成份内事,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信都、仁义等4个乡镇建立木薯、优质稻、油茶树种植示范基地,带动70多个贫困村12569户困难户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增加贫困户收入。

  昭平县非公企业资助57万现金和物品给贫困村和长寿老人以及家庭困难群众。

  富川瑶族自治县非公企业资助贫困村和困难学生30多万元。

  钟山县非公企业资助贫困村和家庭困难学生40多万元,如四季沐歌太阳能公司自行捐赠价值3万多元的清洁车给红花镇的所有自然村(屯),使该镇每个自然村(屯)均有一辆以上的垃圾运输车。

  平桂管理区非公企业资助贫困村和贫困学生40多万元。

  贺州市桂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金泰粮油有限公司、福建商会分别捐助25万元、10万元、10万元,广东商会捐助9万元作为基金支持活动开展。钟山县金晖农机贸易公司从今年开始每年对10名以上家庭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资助800元,使贫困学生能继续学业。

  3

  精准投放扶贫资源,

  不断搭建联系服务群众新平台

  扶贫资源怎么投放透过富川瑶族自治县利用“民事联解”资金进行扶贫的一幕,窥一斑而知全豹。

  2014年5月22日下午,富川瑶族自治县迎宾馆会议室,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项目大赛”。

  “这条路这么烂,你们说,要不要修”福利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潘荣辉由于调查比较深入,材料多,底气很足。

  “长溪江中间寨村的拦河坝损坏严重,下游几百亩水田遇到洪水就变成了‘水淹田’,这个项目能不给吗”柳家乡副乡长李正洪也不示弱。

  发言席上,乡镇长或分管项目的副职领导根据群众诉求编制的民情项目,正在以PPT形式作15分钟的陈述。

  乡镇有关人员陈述完后,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直相关部门领导、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组成的评审成员,对照《2014年第一批“民事联解”入围比选项目投票表》,按照项目必要性、预期效果和轻重缓急对入围的71个项目进行勾选。依据投票结果,比选出59个项目,资金额达546.7万元。

  “访实民情”是投放扶贫资源的基础。为了“访实民情”,该县建立了“立体访情机制”,充分整合干部资源访实民情:成立常设性的县民事联解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解决民事诉求,确保在全县形成步调一致、规范长效的民事联解体系,各乡镇也成立了对应机构。县乡村共建民事联解服务队,服务队包联全县752个自然村,每个季度集中两天开展一次“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去”集中服务活动。开展农村网格化服务,以村生产小组为单位把全县划成2249个网格,给每个网格派遣网格员,为网格内群众提供“一对一”的联系服务。

  富川瑶族自治县以“民事联解工作法”进行扶贫,而昭平县的“民情直通室”也是一个好方法。

  今年初,昭平县木格乡成立了“民情直通室”。该室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直达民情,按着群众所需开展扶贫活动。该镇进源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今年1月,该村派村民代表,找到在“民情直通室”接访的木格乡党委书记姚富健。“村里没有支柱产业,希望党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村民创业兴业。”村民代表陆进光开门见山地说。经过调研和多方联系,根据村里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姚富健在县扶贫办争取到了一批免费茶叶苗,并邀请县茶叶办技术人员到地头指导种植。今年2月28日,该村率先在全县成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村里50多户贫困户筹资25万多元,在进源村流转相对集中连片林地120亩种茶叶。

  该市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创新开展了“干成一件事、岗位显风采”、“情系家乡,共建小康”等活动,总结推广了“民事联解工作法”,搭建了为民服务新平台。各县(区、管理区)和各单位也都立足实际,创新载体,纷纷打造各自的特色亮点。八步区推行“三卡三联”群众工作法,融主动问需、互动对接、联动处置于一体,实现了群众诉求零障碍、干群联系零距离、联动服务零盲点;钟山县创新开展以“六个一”为载体的“联系群众面对面,为民服务零距离”主题活动,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难题;昭平县开展“双联双解双促”活动,建立民生问题分级解决办法;平桂管理区以“一转二解三建立”为抓手,着力转变作风,解决实际问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香香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