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谢彩文 刘文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需要稳定并保持长久不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又需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两相兼顾、互利互惠之道在哪里

  “土地流转”——这个近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频繁出现的热门语,在八桂大地上进行着有声有色的实践,正在成功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初步形成多种模式,出现喜人成效,取得宝贵经验。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土地流转”政策得到丰富和完善,引人注目地扩展到“农村产权流转”新范畴。

  看一看作为“农村产权”之基的土地,在广西怎样在“小农水”、国土整治等推动下流转起来,对于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土地流转,进而探索宅基地、房屋、林木、池塘、农用设施等农村产权的流转,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抓阄”重新分地 “富川”富了起来

  “富川不富”,进入本世纪之前,这句谚语道破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尴尬。

  上世纪末,科技人员发现,这个山区县土壤和气候等条件特别适宜种植脐橙。拥有连片土地和灌溉条件的国有立新农场率先引种,取得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

  2009年,富川列入国家“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随即以此为平台,整合农田水利、农业发展、土地整理、烟水配套、扶贫开发、水库移民、“村村通”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两亿多元,带动社会投入9.5亿元,连片修渠、铺路、整地,把千家万户土地“合”起来改造,使之“渠成网、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项目区农田设施迅速优化,水土资源条件也基本实现均等化。

  当初东一块西一块“肥瘦搭配”给这家那户的土地,重新合并后怎样再成块成片公平地分配回去“抓阄”(抽签)——农民用这个古老办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公平难题。这个“修水利、整合地、再分地”的过程,被干部群众称为“新土改”。

  在焕然一新的土地上,富川人大种脐橙,很快发展成支柱产业。截至今年11月,全县累计流转土地40万亩,种植水果42万多亩,人均有果1.25亩,其中脐橙27.5万亩,成为“中国脐橙之乡”,入选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

  记者点评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富川的“新土改”,其实就是“以地易地”的产权置换。“抓阄”,公开、公正、公平,有效维护了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了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实践表明,土地流转是农村产权流转的先导,流转越早,流转越快,流转规模越大,农业越兴旺,农村越繁荣,农民越富裕。

  “水转”推着“地转” 模式各有千秋

  类似富川的“新土改”,近年在八桂竞相演绎,模式各有千秋。

  2010年,广西遭遇罕见大旱,左江旱区的扶绥县备受煎熬。收入就靠“一根蔗”的当地农民,请求政府帮助引进滴灌技术“武装”蔗地。中东镇淋和村淋油屯先行试点,把2300亩土地统一整治,建设滴灌系统。工程完成后,再按原先一家多块地的总面积,合并成一大块分配回各户去。结果,之前多达2800块、平均只有8分大的零碎地,整合成了350块、“块头”平均超过6亩半的连片地。从此,“望天地”变成“保收田”,还实现机械化耕作,甘蔗亩产和含糖量同步提高,蔗农收入成倍增加。

  2011年列入中央“小农水”重点县的扶绥,至今已整合土地24万亩,涵盖2.4万农户,蔗地“块头”户均10亩上下。“扶绥模式”通过土地置换实现专业化经营,仍保持着“家庭经营”性质。

  初冬时节,阳朔县白沙镇平岭村赖玉梅家满山金橘硕果累累。2008年,她在水利部门支持下,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全县第一个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租山种下的180亩果树全部水肥一体化灌溉。她平时雇十来个固定工,忙时再多请数十个季节工。今年每亩纯收入1.4万元左右,180亩果山应有200多万元总利润。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有一个更大的果园——1350亩的柑橘示范园,多路品种相配套,一年四季有果摘。黑龙江人柴寿海2008年来这里连片租地,搞高效节水灌溉建果园。11月间我们在山上看到一片似柑非柑、似橘非橘、橘皮柑心的“天草”,种下才第5年就果满树压弯枝,估计亩产超万斤,产值至少两万元,往后还会更丰产。

  赖玉梅和柴寿海,一个土生土长,一个来自东北,果园面积、雇工人数虽有差别,本质上都属于“农场经营”。

  近年,“蕉贱伤农”时有所闻。拥有全国最大香蕉基地的广西金穗农业集团,却从来不是“香蕉等老板”,而是“老板等香蕉”,今年也有八九成香蕉在果园中直接被客商运走。

  金穗集团几年前大规模向农户租地,建设香蕉标准化栽培示范园。目前已流转到集团手中的土地约9万亩,其中直接经营蕉园3.6万亩。出让土地的农民每年的地租收入,普遍相当于甚至超过以往自己直接种蕉的纯利;同时受聘为公司员工或打季节工,又多一笔不错的工薪。蕉园灌溉由电脑全自动管理,用水用肥省一半;一个人轻点鼠标搞定2500亩香蕉“吃喝”,人工大减八成;由此每亩每季节省成本700元,加上香蕉产量和质量双提高,公司效益也十分可观。

  “金穗模式”将土地大规模集中到公司,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发展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实现规范化的“企业经营”。

  “家庭经营”、“农场经营”、“企业经营”,这些不同层面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相互间多种多样的联合和协作,又演化出各具特色的“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和“混合经济”。同是左江蔗区,扶绥县在灌区建立乡镇管护站、村屯管护队、机耕服务队、互助合作社等组织,以种蔗户为主体开展合作经营;龙州县、崇左市江州区则由制糖企业分别与种蔗企业、蔗农合作社、甘蔗种植户进行形式多样的参股、联营、加盟,显现出“混合经济”的雏型。

  记者点评

  三中全会明确:“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八桂农村出现的家庭经营、农场经营、企业经营以及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和混合经济等,都是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的可贵探索,是适应现阶段广西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土地等农村产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的必要前提,不仅允许,而且应当鼓励,给予引导、扶持。

  流转“水到渠成” 农民共享成果

  让农民把土地拿出来流转,需要利益的吸引或驱动。

  2009年起,财政部、水利部设立中央财政“小农水”补助专项资金,广西每年有10多个县市区获列入重点县,整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广西又新增10个重点县搞高效节水灌溉,每个县每年获国家投入3600万元,连续3年总投资1亿多元,连片实施6万亩以上。目前广西包括“高效节水”在内的“小农水”重点县已有76个,基本覆盖粮食、糖蔗主产区。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整治、扶贫部门的连片扶贫开发等,也都有较大力度的专项资金投入。这些财政拨付的“真金白银”,投向哪片土地,哪片土地立刻面貌一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自多方面的这些财政投入,操作方式都是整体推进、连片实施,土地流转成了争取项目的必要前提。为了项目落地,各地纷纷整合流转土地,投工投劳投料,配套投入资金,“新土改”就这样动了起来,多种多样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就这样建立起来。

  装备了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土地,生产力水平随即发生历史性飞跃。据记者近期及此前到各地进行的广泛调查,江州糖蔗、田阳芒果、隆安香蕉、恭城柑橘、阳朔金橘、柳江葡萄、环江红心柚、右江西红柿等项目区,实现管灌、喷灌或滴灌后,产量质量均大幅提高,这些水果、蔬菜或经济作物亩产值普遍跃升到万元以上,纯收入大都翻一番还多。

  正是经济效益的突破性增长,使得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毫不吃亏,每亩每年稳得数百至千元不等的租金,“坐地收租”甚至比之前自己耕种的纯利还多。同时,投资灌溉设施、大片租赁土地的企业和老板也有钱赚,投资回报相当不错。

  调查表明,旱坡地上建立管灌、喷灌、滴灌等设施,亩投资1500-3000元不等,受益当年增收往往就相当甚至超过这个数,投入产出比十分划算。管道输水不占地,土地整合又平掉田埂,还充分利用田边地角,经过“新土改”划回给农户的土地,不仅地力大增、成块连片,而且面积并不减少,反而略有增加。

  广西的基本农田80%以上已得到有效灌溉,而在耕地中比重占2/3、总面积4000多万亩的旱坡地,目前有灌溉保障的还不到10%,可流转资源十分可观。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杨焱表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图”,进一步整合水利、国土、农业、扶贫等资金投入,带动企业、社会跟进投资,从土地流转扩大到农村产权的大规模流转,顺势建立起与各地具体实际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广西水利部门与国土等涉农部门值得加强合作的新领域。

  记者点评

  土地,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为基本而且不可替代的因素。“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首先要让农民更多享有土地这块红利,农民群众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我们党描绘了非常清晰、非常广阔的农村改革发展前景。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所说:谁把握住了先机,谁研究透了政策,谁能创造性地开辟利用政策的方式和渠道,谁就能在这一轮改革中最大程度受益,谁的发展就会更好更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