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后的甘蔗林连绵成片。
蔗区土地整合示范基地。
去年以来,糖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广西糖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全区糖业可持续发展,今年7月1日,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3〕36号),明确提出“要将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与糖料蔗生产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蔗区土地连片整治,有序推进蔗地标准化、专业化整治”。我市糖企自2012年起开始探索实施土地整合项目。在今年的新榨季来临之际,记者深入蔗区,对我市推动蔗区土地整合,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实践进行了采访。
1
蔗林“新特区”
千亩甘蔗林连绵成片
南宁西南郊的吴圩镇、苏圩镇、明阳农场一带的农村,几乎是百步之外便有甘蔗林。从春夏之交到初冬时节,这里几乎每一片土地都会被绿色的甘蔗叶所覆盖。
数十年来,这一片数以十万亩计的土地,一直是明阳糖厂的传统甘蔗基地。年年蔗海蔗相似,今年的甘蔗林却有点不一样,对于苏圩镇新德村弄怀坡来说尤为如此,他们的甘蔗林与往年不同,与周围其他村屯的也大不一样。记者在现场看到,弄怀坡近千亩的甘蔗林绿茫茫一大片,平顺没有太大起伏,与远处的石山构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田园风景;在这里,几乎见不到传统的纵横交错的小田埂,取而代之的是环绕其中已形成网状的宽敞、平顺的机耕道路、通村道路和灌溉水渠。环绕甘蔗林的机耕路长达8. 6公里,宽4米。
据村民介绍,与周围村屯甘蔗林一亩几分大小的小块蔗地不同,弄怀坡的甘蔗地每一块都有5到10亩大小,而且每一块地都两面甚至三面靠着机耕道路或通村道路。
弄怀坡的蔗林新景象仿佛就是南宁县郊广大蔗区中的一片“新特区”——这是糖厂与蔗区农村合作的最新试验田,是企业与农户合作探索土地整合、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实现高效农业的最新尝试。
2
蔗农覃瑞敏——
土地整合造就“甩手蔗农”
现在农时已进入初冬十月,地里甘蔗叶的绿色已由深变浅,甚至变成了枯黄色,糖厂已在等待第一批甘蔗进厂,该是蔗农们一年一度的收蔗时节了。
种蔗不易,收蔗更难,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每年都会为请工难而发愁。因为愿意干农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坚持做农活的中老年人数量也在逐年减少,收蔗成本一年比一年高。
往年的这个时候,弄怀坡蔗农覃瑞敏早已忙着与其他农户商量协作收蔗的事项,忙着打磨砍蔗刀具,补洗收蔗用的衣服和手套,修理牛车或拖拉机,或出去请收蔗工。而现在,覃瑞敏和邻里们却一个个都闲着。这几天,他们无所事事,轻松地等着电话——明阳糖厂大型收蔗机进村收蔗的电话,这个电话应该就在11月初的某一天响起。
正是覃瑞敏的“老东家”南宁糖业今年推广的蔗区土地整合、全程机械化耕作工程,让忙碌了半辈子的覃瑞敏和弄怀坡的几百名老农民成了“甩手蔗农”。当然,蔗农们请来大机器帮做工不并不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地支付收蔗成本,相反,今年的收蔗成本将由往年的120元/亩左右减少为80元/亩左右。覃瑞敏家23亩甘蔗仅收蔗成本,今年就比往年减少约1000元。
不仅如此,由于水利灌溉设施效率比以往大为提高,同时有糖厂农艺师的技术协作和支持,今年的亩产预计将达到6吨以上,而往年的单产一般只有4吨多。“单单这一项,我今年就可以增加纯收入4000至5000元。”覃瑞敏笑着说
覃瑞敏说,这一带的蔗农还有在蔗林里间种西瓜的习惯,现在甘蔗还没开收,“闲着没事”的村民有些正在外出联络,帮别的村屯蔗农收蔗,在蔗区做“农民工”。这一项,还可以收获数千元的劳务费。而在甘蔗的生长期,覃瑞敏还可以到城里的建筑工地务工创收。一年下来,他的纯收入也有好几万元。
这也算是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带给弄怀坡两三百个农户家庭的“额外”好处吧。
3
明阳糖厂副厂长黄实——
首战告捷,明年土地整合2万亩
“去年底,明阳糖厂与弄怀坡达成合作协议后,我们对全屯968亩甘蔗地进行了机械化平整,铲掉了原来密如蛛网的大量田埂,把所有小块分割、很不平整的蔗地整理成了一片平整的大地块,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和全面水利化,并实现了机耕道全面环绕。” 明阳糖厂副厂长黄实介绍说。
覃瑞敏家23亩地原来被分割成17个小地块,而且分布在东南西北不同位置,全队农户的土地杂乱,根本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平整之后,全村575块地整合成159块,全屯69户农户重新抽签分配,每家每户的蔗地都变成了两大块,并且都靠着机耕道,而且不同农户的蔗地之间只有平整的间隔,没有了田埂,大型机械可以在上面畅通无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于土地整合在蔗区还是第一次探索,农户还没有看见它的实际效果,蔗农筹资建设的难度较大。因此,对第一年实施土地整合的所有试点村坡,糖厂均给予一定的扶持补贴。每亩的无偿扶持资金在120-560元不等,扶持补贴款主要用于土地平整、机耕补贴、路网建设以及灌溉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开支,具体的扶持资金和方式视各试点糖厂的实际情况而定,其中明阳糖厂实施了全额补贴,也就是蔗农在进行土地整合的过程中完全不用出资。
对于今年的探索和未来的推广计划,黄实说,在弄怀坡,糖厂共投入了50万元,这一扶持性的政策无疑让首个试点的弄怀坡广大蔗农受益匪浅。近期机械收蔗,糖厂将安排两台价值数百万元的进口收蔗机进村作业,并组织附近村屯的农户前来现场观摩,鼓励蔗区农户与糖厂开展大范围的合作,全力推进蔗区现代化生产。
明年,明阳糖厂的土地整合计划为2万亩,为今年的20倍,为此,糖厂将计划投入1000万元。
4
农艺师李清林——
土地整合是生存发展需要
2013年,我市各糖厂共实施土地整合项目面积3246亩,共计投入无偿资金70多万元。参与农户234户,预计每亩可增收1000元左右;
2014年度计划扩大示范推广面积至6万—8万亩,公司总投入5000万元;
2015年至2017年计划完成50万亩;
2017年至2020年计划建成80万亩平均单产达7吨以上的糖料蔗基地(其中30万亩可实现水、肥一体节水灌溉,平均单产达10吨以上)。
这是我市一糖企副总农艺师李清林向记者透露的几组数字。这几组数字也展示出这家国内最大的国有制糖企业未来的发展新战略和蓝图。
作为本行业的资深专家,李清林认为,要做大做强我市糖业,大幅度提高甘蔗单产、降低甘蔗种植成本是最主要的前提条件。而在当前,劳动力紧缺,甘蔗种植高度分散是导致甘蔗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的因素。去年开始,我市糖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力推动蔗区生产现代化模式的建设,以蔗区土地整合为开端,推行甘蔗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甘蔗种植成本。
未来几年,我市糖企除公司自购机械之外,还将通过在土地整合试点区域,引进第三方专业公司到蔗区进行机械装车服务,推动公司甘蔗机械化逐步向甘蔗砍、运、装机械一体化发展,预计砍收成本可降低到75-100元/吨。包括种植环节在内,综合成本将降低195-360元/亩。
李清林表示,由于土地整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大,依靠糖厂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下一步计划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政府、糖厂和农民共同投资机制,共同推进蔗区土地整合项目的建设。
“这关系着公司的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首先要让公司与广大蔗区农户形成新的合作纽带,从根本上解决原料蔗向其他县市外流的突出问题。而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从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赢得市场竞争、赢得未来。” 李清林说道。
对于我市糖企来说,土地整合也许是具有“革命意义”的第一步吧。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南宁:国企资产租赁首次纳入交易所
4月29日,南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委托广西联合产权交易所,对集团公司本部及下属企业53间租赁合同到期的商铺面向社会公开招租,经过激烈的公开竞争,最后成交年租金价为314.64万元,原租金价为138.69万元,增幅达126.86%。 【详细】
2015年广西生产力学会学习交流会在南宁召开
4月29日下午,2015年广西生产力学会学习交流会在自治区党校召开,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徐文彦、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苏道俨、广西生产力学会会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刘军、广西生产力学会执行会长、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会长钟启泉、广西生产力学 【详细】
南宁支持企业专利质押贷款 最高可获贴息补助40万
“为了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南宁市日前启动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工作,市政府今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企业偿还贷款利息,最高可获贴息补助40万元。”这是记者4月28日从南宁市科技局获悉的消息。 【详细】
南宁永和大桥月底起全封闭施工
记者从南宁市交通运输局获悉:4月30日23时起至6月30日24时止,南宁市永和大桥将进行全封闭施工 【详细】
全国测绘资质管理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
4月28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举办的测绘资质管理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广西作为7个先进省(区)之一,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