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3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谢彩文 袁 琳 梁家炬 贺亮军 谢倩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53台大马力拖拉机组成的农机服务队、盘旋在天空喷洒农药的无人飞机、四通八达直输水肥的滴灌管道……今年5月17日在崇左召开的广西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现场会上,参会代表们耳闻目睹科技创新、智慧兴农的神奇魅力。

  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以智慧引领,以科技支撑,着力创新推广农业良种良法,演绎着一部科教强农、智慧兴农的主旋律。

  三免三避——

  让农民轻松劳作愉快赚钱

  “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自主创新,集成推广以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栽培为主的“三免”技术及避雨、避寒、避晒为主的“三避”技术,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感慨:“三免”“三避”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对传统农耕的一场变革!

  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简便可行,是“三免”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过去,农民种水稻离不开“弯腰”。“免耕抛秧”让农民只需手拿秧苗站在田埂上,就可完成抛秧全过程。

  “免耕”使农作物一年两熟变三熟,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玉林市福绵区泉东村村支书张兰昌说,过去犁耙田加插秧要半个月;两季水稻收割后冬季稻田成闲田,现在“双季稻+冬季马铃薯”一年三熟免耕栽培模式,让“闲田”又生“金”。

  用塑料薄膜、遮阳网、果实套袋、作物秸秆覆盖等简易设施,对农作物进行避雨、避寒、避晒的“三避”,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损失。桂林市阳朔县的“三避”金橘,平均亩产1400多公斤,比传统栽培增产约50%,鲜果延长采收期45天,卖价高1倍左右。

  广西农业部门将“三免”、“三避”与传统套种技术结合,形成“叠加增收”栽培模式。扶绥甘蔗地套种“盖膜避寒”西瓜,西瓜提前一个月上市,平均卖价每公斤高0.15元;甘蔗亩增产0.5-0.7吨,亩年收入超3000元。农民感言:“‘三免’解放农民,‘三避’富裕农民。”

  水肥一体化——

  让农业节本农民增收

  “有粮无粮在于水,粮多粮少在于肥”。近年,广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大大提高水肥的使用效率。

  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民旱坡地3.6万亩种香蕉,全部使用自动化滴灌施肥技术,平均1000亩香蕉地只用1人来管理,出产的“绿水江”香蕉畅销大江南北,年收入过亿元。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考察后连声赞好,称该园是全国标准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辐射带动力最强的香蕉示范基地。

  从不同作物的试验示范结果看,水肥一体化与常规水肥管理相比,产量提高200-1120公斤,增产幅度5.1-41.8%;亩增收幅度428-2260元。水肥一体化技术,从2006年的0.88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26.3万亩,5年增长5倍,助农增收5.5亿元。

  绿色植保技术——

  为钱粮双增保驾护航

  广西是农业生物灾害多发、重发区,曾发生过病虫害1700多种。近年,广西农业部门大力示范推广绿色植保集成技术,成效明显。农业部两次在广西召开国际性植保技术会议,称广西引领全国绿色植保新航向。

  桂林市雁山区良丰柑桔示范基地里,挂在树上的一片片黄色小板和一盏盏蓝光小灯,常引起游客的好奇。这些黄色小板、蓝光小灯,是利用激素气味、光、色来刺激、吸引害虫“自投罗网”的光诱、性诱、色诱“三诱”技术。技术人员介绍,推广“三诱”技术后,柑橘果实被害率仅0.3%,即1000个果实只有3个受虫害,每年减少农药用量3-4次。

  近年,广西累计推广“三诱”技术超2800万亩次,节支增收20亿元以上,减少杀虫剂(折纯量)超4000吨。

  走在八桂大地,科教兴农到处留影,催生一个个全国领先的特色优势产业。最新引进推广的微型小飞机洒药,每小时可完成120亩甘蔗农药喷洒作业,比传统人工喷施比能节约90%水和50%农药以上,成为广西植保技术上又一大创新;启动实施“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和“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聘请18位院士、16位首席科学家和包括25位岗位科学家在内的12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当顾问,成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