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莫艳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凌云县加尤镇央里村拉桥屯改造后的新楼房。 宁国用/摄
 

  又一项民心工程如期收官。

  又一座丰碑在百姓心中悄然树立。

  8月3日,自治区政府宣布,至6月底,广西现存的2.4457万户茅草房悉数消除,7个市、42个县(市、区)的10多万群众喜迁新居。

  自此,广西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告捷。

  广西农村贫困群众由此挥别茅草房时代。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广西全面消除农村茅草房一事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广西消除茅草房攻坚战取得的成绩,并就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郭声琨、马飚、危朝安、高雄等自治区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刻领会、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做好茅草房改造的相关配套工作,以实际成效报答党中央、国务院和李克强副总理对广西干部群众的关心、关怀。

  “再难啃也要拿下”

  茅草为顶,树皮为墙;六面透风,寒暑难挡;下雨则漏,遇风怕垮。

  这,就是茅草树皮房。

  茅草屋里,家徒四壁,常常“四根柱子搭间房,三块木板铺张床,两块石头垒火灶,一根绳子挂衣裳”。

  住上新房,不仅是农村特困户的梦想,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多年的牵挂。

  2009-2011年3年间,自治区本级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近3亿元,完成4.93万户的茅草房改造工作。

  即便如此,因广西贫困面大,至2011年底,全区仍有约2.5万户、10多万群众居住在“六面透风”、难于抵御风吹雨淋和严寒的茅草房中。

  这2.5万赤贫户是农村危房改造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边远地区或大石山区,经济条件极差,生活极其艰苦,基本是少数民族赤贫户。

  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定决心:“再难啃的也要拿下。”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表示:“住房乃民生之要。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强调把加快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解决这些群众最基本的住房需求,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尽快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如果不采取集中攻坚的办法,帮助广西最困难的群体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告别茅草房、住进新民居将成为他们的奢望。”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说。

  2012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实施消除农村茅草房攻坚战的重大决策,明确要求从1月开始,用半年时间,以拆除重建或茅草、树皮屋顶改瓦等形式,对我区现存的农村茅草房进行改造,实现我区全面消除农村茅草房的目标。

  项目涉及7个市、42个县(市、区),其中柳州市7653户、桂林市5456户、河池市5292户、百色市5156户、贺州市693户、防城港市177户、贵港市28户。

  中央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多次就消除农村茅草房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消除农村茅草房攻坚战作为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力组织实施。

  群策群力全面攻坚

  攻坚战打响后,广西各地、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克难关。

  各地迅速细化和制定实施方案,纷纷调整充实领导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督查制度、通报制度和约谈督促和问责机制;建立茅草房改造质量监督员制度,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攻坚战需要大量资金,为让资金足额到位,广西想了很多办法。

  确定了按建设形式和造价全额补助标准。补助资金由中央、自治区、设区市、县四级财政分担,对实施拆除重建的农户,户均补助3万元;对结构加固及茅草改瓦的农户,户均补助1.5万元;对茅草改瓦的农户,户均补助8000元。

  确定了自治区财政兜底补助的办法。除中央安排补助资金1.84亿元外,市和县分别配套了3665万元和6191万元,自治区本级财政更是掏出3.38亿元作为兜底资金,占需安排财政资金总量的54.5%。同时,自治区还对任务量较大的县级配套给予一定的倾斜补助,并按照每户80元的标准给予各县(区)工作经费补助。

  攻坚战所涉及的县多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为加快项目进度,田阳、田东等县把危改资金和发改、扶贫等部门资金整合起来,发挥项目资金的综合效应;上思县采取组织施工队垫资代建的办法推进茅草房改造;西林县需配套补助资金149.24万元,实际落实配套达341.24万元,提高了补助标准,为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资金拨付专户管理、统一使用、封闭运行。项目动工前,按经审批的补助额度先预付10%补助资金给改造户,项目动工后,预付30%,主体工程完成后支付50%,项目经县级政府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付清余款。

  茅草房改造这块“硬骨头”,啃起来不容易。茅草房改造户大多分散在边远的山区村寨,不少地方运输建材时,需二次搬运甚至三次搬运,加上先后遭遇大旱和雨涝灾害,给改造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各地为此想出了不少点子:凌云、隆林等地遭遇特大干旱,群众无水建房,当地乡村干部便用马驮水上山;临桂县专门雇请了挖掘机,清理道路塌方,迅速恢复施工道路;上思县找了汽车、马车接力转运建材;凤山县、永福县帮助改造户撑起雨布,保护施工工地。

  上思、恭城等地还协调农村合作银行,给改造户低息贷款,并统一帮助改造户采购砖瓦等建材;大化在七百弄乡弄歪屯帮改造户重建新居时,保留了当地瑶族民居的建筑特色;田阳、田东等县把地质灾害点、不适合生产生活地方的改造户搬迁到安全、宜居的地方。

  经过5个月的克难攻坚,广西提前一个月啃完了“硬骨头”。

  救助机制防茅草房“再生”

  广西的贫困面较大,即便农村现存茅草房已消除,也难保今后不出现,而且茅草房改造后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整体环境的改善、贫困群众的脱贫增收等问题也要提上议事日程。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防茅草房“再生”,广西将逐步建立以农村危房改造为基础的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救助机制,一方面明确由相关市县政府负责对新增茅草树皮房进行限期改造;另一方面,探索并将生活困难、无力建房农村困难群众列入今后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努力保障这些农村贫困群众危房户、无房户最基本的安全住房需求。

  此外,广西将采取非常措施、非常办法、非常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与城乡风貌改造、与土地连片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的结合,通过村庄综合整治等,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