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刘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华中农大兽医学博士后喻正军,去年以来成了贵港市南江村养猪大户黄艺康的贵客,他从猪场设计、种苗选择、用料配比、疫病防治等环节给老黄制定了简单科学的养猪流程。5月22日,老黄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养十几头猪,忙得团团转,现在一年养1500头,还轻轻松松!”

  这是贵港市引导“公司+农户”种养模式跃变为“科研+公司+农户+收购”模式出现的新鲜事。

  “这较好地破解了制约农民种养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难题。”贵港市委书记王可说,“给‘公司+农户’种养模式前挂科研‘火车头’,后加收购‘保险锁’,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贵港市已引导近30家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大、中山大学、华南农大等20多家科研院校、专家团队长期合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引导57家涉农企业(公司)与65.8万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展粮食、水产品、家禽等订单种养,较好地确保了农民增收,使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3年名列广西第一,其中一半收入来自种养业。

  “有了科研牵头,‘公司+农户’的种养效益极大提高。”黄艺康算起了经济账,“通过科研,采用优良品种、科学的管理和营养配方,每头猪少喂60斤饲料,还能提前25天出栏,饲养1500头猪,这经济效益就出来了,且疫病减少,成活率达95%以上。”

  “有了技术保障,企业(公司)还得保价回收,农户才能放心扩大养殖规模。”贵港市港南区新塘乡万福村养猪大户宋玉春深有感触:“农产品价格就像‘过山车’,年初高价购买猪仔,年底猪价却一路下跌,有时每卖一头猪要亏100多元。现在,公司保价回收,真如上了增收‘保险锁’,市价高时还有分红,农户不担任何市场风险,我一年卖两批猪,纯赚15万元。”

  如今,“科研+公司+农户+收购”种养模式在贵港已迅速推开。10多家涉农企业通过前挂科研“火车头”,免费向农户发放优质种苗,提供科学管理方法等,然后保价回收农户种养产品。此举,一是加速了农业新品种的普及,如该市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超过90%;二是推动了畜禽规模养殖蓬勃兴起,今年,全市在建规模养殖场共计3200个。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