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继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如果你问我易地搬迁好不好,我可以告诉你,原来村里十几个眼看要打一辈子光棍的男人,到了安置区后一个个成了家立了业,过着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5月初,记者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八仙扶贫移民区采访时,社区党支书黄九洲这样描述移民新生活带来的变化。

  黄九洲从大山深处的大兴乡古朝村搬出来,“那些年土地少,粮都不够吃。哪家有运气讨上个媳妇,全村你一斤我一斤地‘凑’米,否则连婚都结不成,穷呀!”

  和黄九洲一样,从2002年起至今,我区大约有28万贫困人口陆续告别曾赖以生存却又难以生存的大石山区,搬迁到安置区。10年过去了,如今安置区许多地方变成了美丽新家园,人们在这里享受着美好的新生活。

  在这一巨大变化的背后,“无土安置”作为一种新的易地搬迁模式,也在人们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成熟。

  农民“离土”不离乡

  广西49个重点贫困县中,有44个处于石漠化治理区,其中29个更列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恶劣的生存环境,使群众脱贫之路步履维艰。为此,10年来我区累计投入近20亿元,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土地,是易地搬迁安置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移民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依托城镇二、三产业为主,劳务输出和种养业为辅的“无土安置”模式,为我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打开了一扇“明窗”。

  都安瑶族自治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区。截至2010年,全县总人口70.22万人,人均耕地仅0.74亩,贫困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4.9%,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仍有10万多人。

  多年以前,这个县就相继在县内成立拉仁扶贫移民区、巴谭扶贫实验场、百龙水泥厂扶贫安置场等多个扶贫移民区(场)。为破除土地瓶颈,都安首先在县城所在地澄江乡八仙扶贫开发区和六柱、菁盛、大兴等处尝试创建“无土安置”移民新村,充分发挥县城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迁入地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截至2010年年底,八仙移民区已安置1266户6112人。移民有的就地从事加工、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有的外出打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安置方式,使移民农户可就地从事适合家庭经营的生产,经济收入明显提高。搬迁前,这些安置户年人均纯收入不过300元左右,到2010年已达到4109元,相当一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近日,记者在该移民区欣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努力,移民区已实现水、电、路、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等覆盖;小学、文化站、卫生所、自来水厂、商场、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编织厂、酒厂、糖厂等8家企业,为移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此外,还有都安农民进城创业园,10年里搬迁安置7000户3.5万人,也正是采用了“无土安置”模式。

  都安的有效探索,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肯定。据了解,我区的田东、田阳、平果等10多个石山地区县也在积极探索这一模式。

  投入与需求的巧妙结合

  “无土安置”模式,究竟能省多少土地都安的实践表明,比起有土安置,这一模式要节地80%以上。

  都安贫困面广,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要解决农村行路、饮水、用电、看病、上学等难题,政府须投入巨资,成本太高,且效率低下。

  “政府同样是要投入,但通过实施‘无土安置’,把山区贫困人口搬迁到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城郊安置,把资金集中起来建设基础设施,既能有效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同时又节约国家有限的扶贫投入,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安瑶族自治县发改部门负责人说。

  据统计,实施“无土安置”以来,都安县城周边8000多亩水泡闲置的未利用地,已从“无用”变“有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无土安置”的好处还体现在能满足移民的需求等方面。都安每年外出务工农民达15万人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通过外出务工掌握了一定技能和有一定积蓄的农民,因年龄等多方面原因,逐渐返乡,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山里生活。“无土安置”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在县城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利用技能和资金,带动全家脱贫致富。

  都安目前已形成编织、加工、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产业,移民就业具有一定的保障。据调查,目前该县有5万多贫困人口迫切要求实施易地搬迁。

  如今,在县城周边建设的住宅区、商业区、景观、路网、学校和工厂等设施,刺激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提速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成为推动都安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无土’也开幸福花。”自治区扶贫办一位负责人对“无土安置”形象比喻道,作为一种成功探索,这一扶贫搬迁模式实现了国家扶贫投入与贫困人口需求的巧妙结合。

  3年内全区易地搬迁15万人

  2012年4月,自治区提出,从今年起到2015年,我区将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贫困人口3万户15.2万人,安置区需要进行住房及附属设施、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土地开发和调整、水利渠道、入户沼气池及通电等项目建设,计划投入资金26亿元左右。

  “必须坚持群众自愿、先开发后搬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等原则。”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我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不宜搞统一模式,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单个安置点的规模可大可小,安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前提是要根据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资源环境容量、就业空间、后续产业发展等条件,确定合理的搬迁和安置方案。

  记者近日了解到,我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将放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主要搬迁安置方式包括由山上搬到山下就地就近安置;依托城镇化安置;依托产业化发展基地安置;依托工业园区及二、三产业发展安置等。

  而依托城镇、工业园区实施的“无土安置”,被确定为优先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这一模式下,通过对城镇或工业园区周边的荒地或河滩地的围堤淤地进行整理,形成地域上的连片安置区用地,借助毗邻城镇或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开展具备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的新城建设。这类搬迁主要适用于县域内有外出务工劳动能力、思想观念上能够接纳城镇生活习惯的农村贫困家庭。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