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余益中 刘士林 廖明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中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的战略设想与文化大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沿海西南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为1266.15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769.93亿元,约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经济区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尽管如此,作为中国中西部的一部分,经济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总体落后和被动发展的尴尬处境中。

  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指出:“广西沿海发展应形成新的一极”,为相对落后的北部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总体思路。2008年1月16日,以北部湾为核心的广西沿海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形成新的一极”的战略设想的具体规划条件成熟,北部湾经济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在这个总体背景下,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给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至此,北部湾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的主体轮廓与战略框架基本确定,经济区发展因为有了《规划》为基本根据而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基本定位是区域发展,同时涵盖着基础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超越性的文化发展。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后,将北部湾文化发展纳入经济区的整体建设规划中,是基于文化软实力对区域发展的巨大作用进行的前瞻性思考与创新性设计。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抓文化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增强经济发展的硬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发展还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灵魂和重要目标所在,忽视文化发展我们很可能重蹈“在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的西方城市发展的覆辙。同时,优先考虑文化发展也符合北部湾地区的实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悠久的历史传统,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创新性的战略构想,使宝贵的资源或被闲置或只能进行粗放型开发。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换为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并进一步集聚、升华为区域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是作为国家战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二、文化城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文化发展战略

  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是先进的理论指导。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的“系统设置”,为认识与把握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分类原则与解释框架,在文化发展实践之前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城市群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恰好是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组成的城市群。从近现代时期开始,作为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北部湾在国际化、都市化方面已有一定的积累与基础。如1840年以后的北海,是越南、葡萄牙、英国及澳门商人重要的贸易活动中心,先后有8个国家在北海设置领事机构或商务机构。南宁自1893年开埠后,来此经商的商人达到21个国别。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南宁就形成了辐射广西各地的销售网络和级差市场,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宁就初步具有了一个现代都市的特征,有中央、中国、农业、交通四大银行分支机构和新桂系的广西银行五大金融组织,同时,覆盖全省的公路网络和1933年建立的西南航空公司,使南宁初步建起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系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定位与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北部湾的城市化进程在整体上放慢了脚步,其国际化程度也有所降低。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发展战略和中国-东盟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已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经济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0.34%,形成了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个,人口在50万到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个。目前,依托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沿海高速公路以及南防、钦防和钦北铁路路网,北部湾城市群四个主要城市相距在100公里以内,形成了地域相通、干线相连、腹地相叠的一小时经济圈,这意味着北部湾经济区已初步进入到作为城市化模式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的都市化进程,城市群发展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与资源掣肘下,中国城市已开始了文化城市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文化城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城市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城市提出的意义在于,肯定了文化发展对于缓解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出了走出现代城市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对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与解放文化生产力,转变中国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性意义。

  文化城市按其发展规模层级可以分为单体文化城市与文化城市群。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的研究,不仅仅要对其单体文化城市进行研究,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其共有文化资源与文化一体化进程进行整体与全面研究。文化城市之于刚刚结成城市共同体的南、北、钦、防,文化城市群之于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文化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构造单元是“优势文化增长极”。优势文化增长极是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研究观测点,是指在文化发展整体中已有相当成熟的发展基础,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并在文化发展系统工程中具有强大拉动与示范作用的优势文化要素或板块。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区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化水平低、文化发展潜力大但文化软实力相对落后的现状,应以城市群优势文化增长极为抓手进行深入的探索。以南宁为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城市发展,南宁文化发展在整体格局中形成了青秀山文化服务功能区、邕江文化休闲服务功能区、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开发建设、铜鼓文化圈文化开发建设、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五大优势文化增长极。以之为增长点,通过优先建设,以点带面,连点成线,最终将实现城市文化的高质量和大规模发展。此外,作为一个城市群文化发展,还应该注意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明确文化发展的核心是走城市群文化建设之路,其核心是,共建文化服务体系、共建文化市场体系、共建文化企业体系、共同配置文化资源、共同制定文化政策、共同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为国内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三、彰显北部湾文化圈,打造“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

  历史上,北部湾地区因为地理形势相对封闭,形成了与传统中原文化并存,相对独立、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文化圈。其主要有四个圈层构成:一是以北部湾自然生态圈为依托的海洋文化;二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稻作文化(那文化)圈;三是以传统洲际贸易与活态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铜鼓文化圈;四是以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和当代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代表的国际都市文化圈。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圈相比,北部湾文化圈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并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与西南文化圈、华南文化圈以及东南亚文化圈保持良好的文化互动关系。

  北部湾文化圈的文化核心是海湾文化模式。从文化传统角度看,北部湾文化圈的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国际交流和以京族聚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典型代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北部湾经济区拥有的1595公里海岸线,是国内仅存的未大规模开发的连片海岸线,又是承东启西、南北通达、边海相接的黄金海岸线。从世界范围看,美、英、日等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借海振兴,其中日本仅凭东京湾100公里海岸线海港,就产生了全国1/3的经济总量。北部湾规划港口岸线达228公里,深水港口岸线为160公里,拥有极为优越的区位和极良好港口条件的海岸线,加上广阔的岸线陆地,与现代铁路、公路、航空网配套运行,将形成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释放出倍乘效应的经济能量。孙中山曾说:“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海洋经济贸易,在当下也可以用来说明海洋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

  彰显北部湾文化圈是打造“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的文化前提,开发丰富文化资源是打造“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的物质前提。北部湾经济区文化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特色鲜明,以自然遗产资源、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都市文化资源四种基本类型为主体,圈定了经济区文化资源的基本版图。在文化发展的意义上,北部湾经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多数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多数可列入潜在资源的名录下。目前北部湾地区没有一个世界遗产项目,没有一个国家5A级景点。从文化资源的发展前景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望成为世界级文化资源的有:铜鼓文化、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有望成为国家级文化资源的有: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北海银滩、德天瀑布、青秀山、三娘湾、刘冯故居。同时,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自然环境与物产资源既有整体上的一致性与相似性,也因地理、历史与社会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与优势,为城市群内的资源合理配置与集群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立足北部湾文化圈的文化本位,引入城市群文化发展战略,“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中西部区域发展怪圈,树立文化发展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科学发展的促动作用。以区域内核心城市的优势文化板块为增长极点,提升北部湾城市群的文化竞争力与合作吸引力;以文化发展创造区域开放格局,扩大北部湾文化圈与相邻文化圈的互动,强化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最终打造以城市群带动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反哺经济发展的“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

  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文化竞合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广西城调队提供的最新资料,2008年上半年,市区居民收入和支出双双呈现两位数增长,享受性消费不断升级,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0.8%。同时,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牢牢立足本土,走特色发展之路,涌现出一批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以《八桂大歌》为代表的一批舞台艺术精品、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以“漓江画派”为代表的美术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等。这一良好势头将引导各方面有利因素和潜在机遇,引发一个经济区文化消费“井喷”期。文化消费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社会持续性发展平台,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将是一个历史性挑战。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文化产业贡献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集聚平台与核心枢纽,妨碍了优势要素的结合和产业信息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借助《规划》提供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北部湾城市群为文化产业主体功能区,创建北部湾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枢纽,可以带动区域内乃至整个泛北部湾地区的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格局。发展文化产业是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战略实施中的重点,文化产业既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同时也属于超前性的战略经营意识,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性学术研究作为开路先锋。综观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城市群整体提升的意义越来越显著。这是如伦敦、纽约,甚至韩国、新加坡、香港等纷纷提出文化立国或文化兴市的战略框架,开始走文化产业之路的根源。

  文化产业区域间竞合发展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文化产业本身具有较大风险性,区域间通过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平台,可以有效分摊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文化归属上立足北部湾文化圈,是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沿海区域,决定了其文化发展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现代性与国际性等特征。按照“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M”型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竞合平台可分为三个层次:中国-东盟国际区域合作平台;北部湾-三南国内区域合作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合作平台。这样的区域战略格局必将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远大前途。

  五、北部湾跨越式发展的文化路径与启示

  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城市群,以文化战略促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科学发展理念,为将来在中西部地区将会有更多的城市群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出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以借鉴的经验有:

  (一)规划先于实践,避免大拆大建的经验。

  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规划与建设,会给城市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城市建设中无规划或规划落后,是城市大拆大建、反复折腾的根源,这方面有很多沉痛的教训。如波士顿1991年动工的大开挖计划,主要是拆除一条修竣于1959年的高架中央干道,把交通引入地下隧道,修复地面城市肌理。大开挖计划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环境挑战最强的基础设施项目,相当于巴拿马运河、英吉利海峡隧道、跨阿拉斯加管道系统,总投资146亿美元,目的仅只是为了弥补当年的错误规划。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正处在快速建设与发展中,基建工程多、作业量大,在城市规划方面应特别地予以留意和小心。

  (二)注重城市群生态建设,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经验。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环境友好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的重要理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应主动顺应人类发展大趋势与国家统一战略部署,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区域内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避免重蹈区域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恶性循环的覆辙。

  (三)注重城市化中的民生问题,建设“宜居城市”的经验。

  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更有意义和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则是直接推动了从经济城市向“宜居城市”的转变。2005年,英国《经济学家》旗下“智库经济学家信息部”(EIU)在评选“全球最适合生活的城市”时,依据包括安全性、医疗服务、文化与环境、教育、基本设施等五大领域和近40个指标,2007年,其指标体系扩展到包括儿童福利、谋杀案、平均寿命、平均收入、健康医疗质量等200项,在此次评比中,挪威、冰岛、澳大利亚位列三甲,而经济大国美、英分列第八、第十七。而根据2005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GDP位列全国第五、第十一的天津、重庆,其生活质量分别处于第35位、第60位。由此可知,生活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不是成正比的。与之相应,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的杭州率先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代表了中国城市今后的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与方向,并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城市的总体实践相契合,因而具有很好的引领与示范意义。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中需要充分注意和思考的。

  (四)统筹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城市的先进经验。

  一项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状况的横向比较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排在前列,地区资源的环保效率很高,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RPI指数仅为0.418424,在全国的排序是第25位,说明其经济增长在整体上仍处于粗放阶段。文化城市突破了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首先,文化资源是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其次,文化生产力可以丰富当代生产力系统,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良性与全面发展。再次,文化事业与文化服务业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与文化需要。文化城市对于缓解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走出现代城市发展陷入的困境,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与解放文化生产力,转变中国城市发展方式,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发展模式。

  (五)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建设更高层次的“艺术之城”的经验。

  “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实践中介、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框架。在当代都市化进程中,由于“文明病”、“城市危机”等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精神环境与文化生态上,使艺术与审美等现代性问题在城市文明的建设中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许多城市,如巴黎、亚历山大、佛罗伦萨、威尼斯、维也纳、爱丁堡、耶路撒冷、费城、悉尼、莫斯科等改变观念,不惜血本进行“艺术之城”建设。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标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以艺术之城为理念,对于整合区域内艺术文化资源、优化艺术产业结构、解放艺术生产力、提高艺术自主创新水平、培养世界艺术领军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余益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组长;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基地都市文化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

  廖明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木偶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