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15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周婵娟 楚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3年4月,一场为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大会战首先在广西河池东巴凤(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打响。两年后,“东巴凤”大会战以骄人的战绩宣告胜利,在壮乡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的不朽丰碑。

  2007年1月,扶贫的队伍又从“东巴凤”迈向了大石山区,从革命老区迈向了“石头王国”。一路走来,足迹串连起的是“执政为民”的鲜明理念,串连起的自治区领导人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一幅幅温情画卷。这些足迹,与贫困地区百姓相连,印刻在人民心中。求真务实,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服务人民,了解人民,接触人民。与民同心求真实,万众协力结硕果。

  首战东巴凤, “执政为民” 树丰碑

  轻轻一扭,东兰县泗孟乡58岁的黄奶盼老人厨房的沼气炉就燃起蓝色的火苗,烧饭做菜成了老人家最享受的事。而在过去,每次烧饭做菜黄奶盼老人都是在柴火的烟熏火燎中度过,一顿饭下来,自己也成了“黑脸猫”。

  轻轻一拧,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拉高村李善绿在自家的门口就可以喝上清冽冽的自来水。而在过去,要喝上一口水,李善绿必须挑着扁担饶过十八弯的山路去担回来。

  轻轻一拉,凤山县江洲乡的村民们的货运车就开上村里新修的公路,农用车、摩托车各种车辆大行其道。而在过去,村民们常感叹:“行路难,难于上青天”。

  就是这样一个轻轻的动作,使东巴凤三县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都原于一场大会战——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东巴凤,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的简称,曾经是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的中心区域。这是一个令人向往敬仰的地方,在这里,革命先辈们率先高擎革命火炬,人们群众最先掀起推翻旧中国浪潮。然而,站在这块先烈鲜血染红的神圣土地上,却有着一个对外难以启齿的表白:这里太穷太落后了,建国以来一直背着“全国特困县”的帽子。

  由于各种原因,东巴凤革命老区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仍十分贫困。直到2002年,三县依然有贫困人口40.63万;有近5000多个自然屯不通机动车;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文化教育、医疗条件普遍较差,青少年初中升学率仅为37%左右……

  革命老区人民的贫困生活如一根吞进肚里的刺,一直刺痛着自治区领导的心,如何拔除这根刺,彻底改变老区人们的落后生活,告慰先烈,自治区领导一直在思索着。

  2003年2月,自治区领导经过对东巴凤三县多次实地考察后,拍案决定:来一场大会战。从2003年起,广西将利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人力、精力、物力、财力,以大会战的形式,对东巴凤三县进行有力帮扶,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从而为老区发展搭建平台,改变其贫困落后的面貌。

  这是一场特殊的大会战,没有刀枪,却炮声隆隆、硝烟滚滚。它囊括了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生态建设等12类34项75312个子项目,总投资22亿多元。

  大会战拉开序幕后,整个老区呈现出一幕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景象。各县乡村党员干部更是深入一线,与广大老百姓一起奋战。两年决战后的东巴凤,再也不是穷得没人光顾的地方了, “水清了,山绿了,路宽了,房新了,城美了,厂多了,干部群众精神了”,老区巨变,告慰了先烈。

  东巴凤大会战所涉及的项目建设与革命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项目覆盖了三县全部三十七个乡及其绝大部分村屯。显然,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老区人民从中普遍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大会战结束后,东巴凤三县革命老区七十万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提高了;老区群众行路难解决了,商品流通也有了大大促进。大会战项目建设还改善了东巴凤三县的投资环境,使这里掀起了投资的热潮,拉动了东巴凤三县经济的快速增长。

  说起三县大会战,广西河池市委书记梁胜利用四句话做了一个总结:“东巴凤的路变得更通畅了,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清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变得更甜了。”

  转战大石山,“民心工程”受期盼

  “山高石光弄场深,缺土少水难生存,青石莽莽铺大地,十家农户八家穷”。这首民谣唱出了隆安县人们难以诉说的无奈。这也是马山、天等、大化、都安等大石山区人们的苦涩的心理话。五县(自治县)是全区石山分布最广、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被视为广西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005年,大石山区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五县(自治县)人均GDP为3657元,仅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41.3%;人均财政收入330元,仅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32%;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仅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78%。5县(自治县)69个乡镇中,有23个乡镇未通柏油路,24个乡镇不通自来水。806个村委会尚有429个未通等级公路,共有94.5万城镇和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学校、医院、通信、市场等设施也严重滞后。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直是广西历届党委和政府的一块心头病。

  2007年1月11日,自治区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除掉这块“心头病”。

  自治区主席陆兵在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电视电话会议上宣布: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等五个少数民族取聚居的大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在会战全面正式展开。总投资16.25亿元,项目涵盖县、乡、村三级,涉及交通、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广播电视等15类共40502个项目的大会战将用两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

  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意味着政府开始着力啃下大石山区这块“硬骨头”;而对大石化山区五县人们群众而言,更是意味着他们世世代代的贫苦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区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大石化五县立即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落实实施政府的决策,各县纷纷挽起袖子,相继在自己的分会场上拉开战幕。

  2007年1月15日,总投资7224.22万元的都安县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在澄江河畔举行开工仪式,这标志着广西都安大化两县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拉开了大会战的序幕。紧接着,天等、马山、隆安各项工程项目也开始投入实施。

  “经过大会战,要使五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总体上达到或超过广西的平均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为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陆兵掷地有声地说。

  建设新广西,“民”为一切之根本

  “东巴凤”基础设施大会战使当地老百姓实现了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了饮水难,告别了行路难,告别了教育危房,告别了落后的卫生、文化、政法基础设施……2008年后,一场场喜悦的告别又将在大石山区上演。

  喜从何来?喜的不仅是贫困地区摘掉了穷帽子,八桂大地又多了一处欣欣向荣的地方,更是区党委、区政府领导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民本意识。

  如果说4年前风风火火的“东巴凤”大会战打响时,还有人怀疑只是一时一世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东巴凤”大会战的丰硕战果,以及如今又一次转战大石山,已使得那些最有怀疑精神的人也竖起了大拇指。

  “东巴凤”、大石山区的落后都落后在基础设施上,落后在教育,落后在人的素质。大会战涵盖县、乡、村三级,涉及交通、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广播电视等,样样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建设一处,建好一处。解决完百姓们的一个困难,再去解决下一个。“大会战”给百姓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

  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区党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一个又一个“东巴凤”、大石山的建设完成,“富民兴桂”的目标不再遥远。

  为政之道,以民为本,为民造福,有史为证。大石山区大会战将再树起一座“执政为民”的丰碑。然而,人心相向,争相传诵的口碑,却将使得大会战中无数的拓荒牛们得到永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