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09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经济日报记者 李丹 中国新闻社记者 周群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刘发丁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银雁

广西水利厅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挂钩扶贫工作,致力帮助大化瑶族自治县加司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为贫困农民创造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使致富的基础越打越牢。

“困难群众得到实惠,贫困面貌得到改观,单位干部深受教育,机关作风明显转变”,这是2003年以来广西水利厅机关挂钩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真实写照。

科学决策 兴建排涝工程治穷根

“三天没雨地冒烟,一场大雨水连天”,这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加司村的真实写照。

加司村地处大化东部,全村23个自然屯,2936人。

这里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每年汛期,30.4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雨水在此形成径流汇集区,使该地区形成了一个24.32平方公里的大型内涝区,淹没耕地面积666.7公顷,受灾1万多人。因年年受灾,村民的粮食一般只够吃5至6个月,碰上大灾的年份,自给的粮食只能吃上3个月。缺粮的月份,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依靠打工挣来的钱维持生计。家里没有人能外出打工的,只能依靠政府救济生活。内涝把贫穷实实地压在了加司村民的头上。

饱受涝灾之苦的加司村群众,历年来呼吁兴建治涝工程的呼声十分强烈。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曾投入资金兴建排涝工程,但是,由于经费有限、技术落后等原因,工程没能发挥应有的效用,涝灾依旧横行。说起加司村的内涝,加司村党支书韦瑞鹏心底涌起阵阵辛酸。他说:“从我1988年任村干起,我们村年年被淹,有的一年淹三五次,每次一淹就是10到20天,一次最长的近两个月。特别是7、8月份,玉米差不多得收获时,一场大水全部淹没。”

1998年加司村发生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的周明甫亲自坐船到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并对建设加司村排涝工程进行了考查;多位广西人大代表也在实地考查后,两次联名提出兴建加司村排涝工程的议案。但是,由于该工程线路较长,需建设20多公里的明渠和4个隧洞,且投资达到1400多万元,因此,兴建加司村排涝工程多年来一直议而不决。

2003年1月,广西水利厅到大化开展挂钩扶贫工作,经过考察,水利厅选择了扶贫难度最大也最难见成效的六也乡加司村这块“硬骨头”作为扶贫联系点。对水利厅的扶贫工作,群众一开始带着怀疑的眼光,担心水利厅扶贫工作队会不会做一些蜻蜓点水的事一走了之。对群众的怀疑,水利厅用真情和行动做出了回答。

2003年,由分管副厅长带队的水利厅挂钩帮扶工作队进村,工作队针对加司村“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排涝不畅”的实际,应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把加司村排涝工程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水利厅扶贫工作队的决定得到了厅党组的大力支持,水利厅先后有4位厅领导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解决在勘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水利厅多方筹措资金,2004年7月11日,加司村父老乡亲翘首以盼了半个世纪的六也排涝工程动工兴建。一年多来,工程顺利推进。为尽快实现加司村、六也乡及大化瑶族自治县父老乡亲多年的除涝心愿,2005年春节前,水利厅厅长文明再次亲自带队来到加司村考察、慰问,决心倾尽全力加快排涝工程建设,以实际行动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排涝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今年汛期工程已发挥一定的效用,年底前,4个隧洞及相连的明渠将全部打通,工程初步发挥排涝作用。

深得民心  解决人畜饮水大难题

加司村年年内涝,但也年年缺水。由于四面环山,且属喀斯特地貌,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埋藏较深,因此,加司村群众饮水非常困难,有的饮用池塘的污水,有的饮用家庭水柜的集雨水,有的饮用降雨时的屋面集水,饮用水极不卫生,因此,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是加司村群众第二大愿望。扶贫工作队在走访加司村小学时看到,小学生们吃完饭后不洗饭盒,住校学生星期天从家里带来一大桶水,一桶水要用一个星期,学生们用水非常节约,湿一下毛巾就洗脸,一小杯水就刷牙。这一情景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队员的心,于是,工作队决定把解决加司村的饮水困难作为另一个重点来抓,并要求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前完成。

工作队的决定再次得到了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于是大化瑶族自治县水利局迅速派人开展测量设计工作。由于加司村没有水源,要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一个方案是建家庭水柜,此方案投资少,但水量及水质难以保证。另一个方案是从7公里外的六也乡政府所在地接引自来水,此方案水量及水质有保证,但投资较大。经过权衡,帮扶小组决定选用第二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施工,投资45万元的加司村饮水工程终于在开学前的2003年8月20日建成,使豆也、加司两个村1900多村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加司小学的学生也告别了背水上学的历史。

这一工程的建设不仅使群众得到了实惠,也使群众看到了扶贫工作队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工作作风。在对口挂钩扶贫中,广西水利厅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看到贫困家庭子女辍学,厅长带头,厅机关及厅属单位1800多名干部自发捐款成立了“爱心扶贫助学基金”,基金每学期可拿出5000元资助贫困学生,确保了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水利厅广大党员干部的真情和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两年多的扶贫工作,也使水利厅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水利厅厅长文明在看望扶贫工作队员时深有感触地说:“扶贫工作既是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困难的过程,也是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重要举措。”

固本强基  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扶贫工作中,广西水利厅认识到,扶贫工作队在加司村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扶持的资金也是有限的,能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要真正解决加司村的贫困问题,必须依靠加司村的基层党组织。只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固本强基,才是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关键。为此,水利厅挂钩扶贫尤其注重帮助挂扶村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班子建设,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在调查中,扶贫工作队了解到,加司村的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责任心不强,难以带领加司村实现新时期的目标。为此,扶贫工作队建议结合县、乡、村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五村两规范”建设活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对村“两委”的班子进行调整改选。此建议得到了六也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加司村2003年改选了支部成员。

针对以前加司村对发展党员不够重视,党员年龄普遍偏大的情况,2004年扶贫工作队协助加司村党支部发展新党员5人,为加司村党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针对多年来农村绝大部分党员没有定岗定责,他们身上无责任,思想上无压力,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的思想,扶贫工作队根据加司村78名党员年龄、文化、劳动技能、健康状况等方面情况,按参政议政岗、综合治理岗、村务监督岗和科技种植示范岗等12个岗位,给46名无职党员逐一定岗定责,使加司村的共产党员真正有了使命感,他们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得到切实发挥,为加司村的脱贫致富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水利厅还想方设法为加司村解决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加司村原有的村委办公房非常简陋,面积不足30平方米,村委干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会议室。水利厅投入25万元建设加司村委办公楼。经过半年左右的施工,到2003年底,建筑面积达260平方米,功能齐全、外观亮丽的村委办公楼建成。

加司村党支书韦瑞鹏说,党组织的加强,使村里的工作开展起来比以前容易多了。现在我们村发展种植优质玉米,都是党员带头先种,群众见党员种植有效益之后,纷纷效仿,现在优质玉米的种植在村里已经得到推广。加司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190元增加到2004年的1566元。

如今,加司村党组织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正在带领加司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当地山多地少的实际,大力种植市场前景良好的中药材——复方藤。目前全村已种植7.3公顷。韦瑞鹏说,加司村党组织决定,如果复方藤种植成功,将大面积推广。产业结构的调整如能成功,将打牢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基础,加司村的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彻底脱贫的日子应不会太遥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