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童政 李志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没有科技特派员的带领和示范,我就不会有这14万多元的年纯收入。”梧州市苍梧县砂糖桔种植大户黄文昌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是梧州市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结下的硕果。

    据了解,梧州市从2003年开始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257人次,到65个试点镇、120个试点村进行“科技播种”。他们进村后,从长期困扰当地农技的难题入手,利用自身技术和信息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技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共出版了184期农技宣传专栏,印发各类宣传资料5万多份,举办专题讲座和现场会153期次、培训群众9180多人,设立12个咨询点接受科技咨询11.3万多人次,为6.7多万户群众提供了各类农技服务,引进新品种34个、新技术65项,有效地引导了农民应用科技致富的积极性。

    如何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成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呢?梧州市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引入利益机制、调动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生命力的关键。为此,梧州市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大胆尝试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他们探索了多种利益共同体运行: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基地+公司+科研单位+科技特派员+农户;协会+科技特派员+农户,等等。到2004年,梧州市已经建立各种利益共同体29个,走出了科技特派员和农户“双赢”的新路子。如科技特派员潘王景自筹资金26.82万元建立“沙头镇富民种猪场”,采取与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做法,带动了农户发展瘦肉型猪达2000多头,其本人也获得了年纯收8万多元的丰厚回报。  
  
    
                      来源:经济日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